首页 > 观点 > 要论
浅析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如何实现由“虚”变“实”
时间:2020-01-02 08:13:00 来源: 阅读量:368

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如何实现由“虚”变“实”?笔者认为,必须积极推进以“网格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走“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之路。

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综合运用好工作载体,即“网格化”管理模式、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道德讲习积美超市、“三治”模式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就是理论宣讲通俗化、道理说教故事化、宣传教育互动化、手段运用综合化,让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渭源县在全市率先推行道德讲习积美超市做法,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把道德精神层面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物质化、实际化,使得精神表现摸得着、看得见、听得到。同时,渭源县积极试点推行了以“网格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德治、法治、自治“三治”齐抓,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突出农村自我治理能力建设,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通过建立活动阵地、组建活动队伍、开展志愿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倡导新风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广大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另外,“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百草园”等学习平台以及深深植根于农村群众之中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民俗非遗等,都是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载体,只要运用好,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就要强化党的领导,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坚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农村思想阵地。把乡镇和村两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牢牢坚守农村意识形态主阵地,发挥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作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话语权,种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田”。

(作者系渭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