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曼莉
走进初夏的渭源县大安乡邱家川村,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新榨胡麻油的香味,村民们在榨油机的轰鸣声里,熟练操作一道道制油工序,仓库里印着“陇原大安”标签的成品油码放整齐,整装待发。
邱家川位于渭源县大安乡西南部,因其独特地理环境,种植的胡麻籽品质优良,当地村民一直有种植胡麻、加工胡麻油的传统,但因为地处偏僻,没有销路,生产出来的胡麻油也只是自产自用,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2018年底,经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前期走访调研,以及兰州财经大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资源的注入,邱家川榨油厂产业扶贫帮扶项目应运而生。2019年,邱家川榨油厂生产的18吨胡麻油,因品质上乘,销往西安、兰州等地,获得利润10.8万元。
“品质好就不愁卖,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利用消费扶贫、电商平台将我们生产的胡麻油销的更远。”邱家川村委会主任李成军说起榨油厂总是喜不自胜。
渭源县扶众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定点帮扶+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按照配股资金分红、带动贫困户种植胡麻、带动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等三种方式,不断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
今年,渭源县将继续投入定点帮扶资金100万元,开展大安乡胡麻种植基地项目,辐射带动大安全乡500户农户种植胡麻,进一步提升榨油厂扶贫产品附加值,打造持久稳定的消费扶贫市场。
村上有了主导产业,村民便多了增收渠道。家住邱家川村秦家湾社的秦智江,2017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榨油厂成立以来,便一直在厂里上班。秦智江给我们算了一笔他家的收入账,“去年,我用合作社分配的胡麻籽种了五亩,年底收成全部交到合作社,卖了一千多,我又在合作社榨油厂打工,每天的工资是150元,我前前后后总共干了一百多天,挣了一万多块钱。榨油厂就在家门口,家里的农活我也没落下,现在我养了20多只羊、两头牛,比过去靠天吃饭的日子好多了。”
在邱家川村,秦智江家的幸福变化,也同样是大多数村民生活变化的写照。
为进一步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邱家川村今年将建成一座400平方米的养牛场,带动更多贫困户稳定增收。
村民们的收入提高了,村上的环境面貌也在进一步改善。今年以来,邱家川村结合清洁村庄行动和卫生厕所的改造,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创新利用“积美超市”奖励机制,激发村民“爱美”热情。
景家梁社的杨淑苓一大早就和其他几位姐妹来村部领奖,“今天这个奖是因为我盖卫生厕所盖的快,盖的好。”村干部根据各户积分情况,为大家伙颁奖,奖品大多是水壶、拖把、洗洁精等日常生活用品。杨淑苓告诉我们,她已经领过很多次奖了,做好自己家的家务活还能领奖,她和她的姐妹们都非常乐意去做、去宣传。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作为全县五个未脱贫村之一,邱家川村目前还有剩余未脱贫建档立卡户3户21人,边缘户2户。今年年初,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聚焦5户农户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制定了“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计划。
庙川社的邱学兰,家里有8口人,之前家里的日子靠丈夫李金城在外跑货运,还算过得去,2018年,李金城突然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再加上四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邱学兰家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病检查出来以后日子就一天比一天难过了,一个礼拜得透析两次,两个老人也住着院,娃娃们都在城里念书,现在全家人就只有靠我了。”邱学兰说,自从丈夫得病以后,村上、驻村帮扶队还有乡上的有关领导都来她家看望她,为她家低保提了档,建了新房,送来了牛和蜜蜂,有党和政府的帮助,她心里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希望。现在她一个人在家照顾着地里的庄稼、十多只羊、两头牛和一排蜂箱,家里墙上的十字绣和收拾整洁的房屋表达着邱学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的邱家川村,村上的主导产业逐渐明晰,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昔日“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也在大家的努力下焕然一新。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邱家川村正全力向剩余的脱贫攻坚目标发起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