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苑
绿色的黄土高坡
时间:2020-07-07 16:15:00 来源: 阅读量:251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家乡——定西市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进入冲锋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定西市将甩掉“苦甲天下”的贫困帽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作为一个离开家乡几十年的游子,得知这一喜讯,我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地处甘肃省中部的定西,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平均海拔两千米左右。过去,这里干旱少雨,塬峁沟梁起伏绵延,极目之处,尽是黄土。外地人来到定西或路过定西,留下的最深印象便是“光秃秃的,山上不长草”。历史曾有这样的记载:“地无绿,河无水,鸟无栖息之茂林,人无蔽日之绿荫。”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定西人民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不甘落后、不畏艰险,大力发扬领导苦抓、群众苦干、社会苦帮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战天斗地,改变山河,治穷致富,一代接着一代干。如今的定西再也不是过去“光秃秃”的模样了:走进新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美丽的人工湖与精心培育的街心花园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置身于某个大都市;环顾四周,绿树成荫,远处的山坡上郁郁葱葱,成片的松柏把昔日荒凉的沟壑峁梁打扮得婀娜多姿、生机勃勃。黄土高坡的主色调已经由“黄”转“绿”,绿得让人振奋,绿得让人自豪!

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回不了北京的我,在老家一待就是四个多月。虽然每年过年我都会回来,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这一次终于有机会慢慢领略家乡的巨大变化了。从冬到春,我跑遍了老家周围连小时候都不曾去过的沟沟岔岔,山山梁梁。看到被茂密的草木覆盖着的黄土大地,感到既亲切又陌生,变化之大彻底颠覆了我对家乡的传统印象:山坡上绿树葱茏,绿海浩瀚,成片成片的人工林更是生机盎然,一棵棵树傲然挺立,仿佛英勇的战士即将出征,正列队等待着首长的检阅;小时候从未见过的斑鸠、野鸡、啄木鸟、画眉以及连当地人都叫不上名字的各种小鸟飞来飞去,嬉戏欢歌;草甸上长满了能没过成年人膝头的花草,步入其中宛如踏在了厚厚的地毯上,迈不开步子。走累了,我就直接躺在“地毯”上,看着蓝天白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鸟儿的歌唱,享受极了!见到一位在河滩上放羊的老人(山上已经不允许放牧),他告诉我,现在放羊最怕的是晚上回家时羊找不着了——老人的意思是河滩的草太长,羊钻进去就看不见了。

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发展,是对山川草木生命之延替的期盼,更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定西这片绿色的大地上,我深深地感受到:绿水青山给这里的人们源源不断地带来了金山银山,几十年来,定西人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种树与脱贫共赢的道路。

走过黄土高原荒凉的土地,便走过了一代代定西人苦难而遥远的记忆。敢于战天斗地的定西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便开始植树造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定西人民大念“草木经”,发扬“三苦精神”,像愚公移山一样年年植树不止。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定西人民种草种树的精神就感动了全国人民,全国许多地方都支援定西,连中小学生都为定西捐献草籽、树种。除了大力植树造林之外,政府相继出台了“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林权改革”等一系列保护和鼓励措施,在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定西人民以坚定的意志苦干实干,终于把一棵一棵树苗牢牢地扎在了贫瘠的土壤中!今年我待在老家的四个多月,正是春季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定西掀起了一拨又一拨的造林高潮,处处都是植树造林的场景。村里几乎人人都参与了植树,挖的挖、运的运,连七十多岁的老人都出动了,我也种下了一百多棵小树。在定西,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

上世纪七十年代,定西农村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通电,老百姓烧不起煤炭,做饭、烧炕都离不开柴火。记得小时候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跟着奶奶上山“拾柴”(铲草皮、挖草根),冬天里还要“扫填炕”(就是用扫把从地皮上扫起可以填炕用的碎草、羊粪等),人们硬是在本已光秃秃的山梁上连土带草“扫”出一堆填炕和柴火来。连续的“铲、挖、扫”,山上不要说树,就连草也没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光山秃岭。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拾柴和扫填炕已成为当地群众渐行渐远的生存记忆。昔日光山秃岭,如今绿树成荫,个中缘由不是表面上的种草种树那么简单。在定西大力开展种草种树工作的同时,农村普遍用上了电,各种电器逐渐普及,烧水的、做饭的、烙饼的各种电锅层出不穷,许多家庭用上了煤炭,政府投资家家户户安上了太阳能灶,许多地方还推广使用沼气,近几年政府又推广“电炕”等新的取暖方式,老百姓再也用不着拿柴火烧火做饭甚至填炕了,也就再也用不着上山铲草皮、挖草根、扫填炕了。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这里的植被得到了根本性的恢复。

定西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在高山陡坡上,产量低、耗力大,在人民群众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政府果断实行“退耕还林”,既改变了生态,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变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生活怪圈。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环境质量得到大力改善,生态美带动了产业兴、百姓富,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哪里的山越绿,哪里的老百姓生活水平就越高!

这片青山绿水的出现,说明缺水这个困扰祖祖辈辈定西人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定西的穷,是随缺水而至的贫瘠,盼水、祈水是萦绕在这方土地上万千苍生心中的梦。1958年,引洮供水工程开工建设,但囿于当时甘肃省的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导致引洮工程于1961年全线停工。2006年11月,引洮供水战役再次打响。2013年2月3日,在引洮供水工程进入最为艰难的施工阶段时,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赶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强调,要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2014年12月28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陇中群众祖祖辈辈“看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乡亲们掬起一捧洮河水,热泪盈眶地说,好甜啊!他们真的不敢相信洮河水会在定西的干山苦岭上流淌,这是过去梦里发生的事情!曾经缺水的陇中大地不再喊“渴”,引洮工程引来涓涓清流,已真正成为滋润陇中大地的扶贫之水、幸福之水,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过上了“苦”尽“甘”来的好日子。

近年来,定西的降雨明显多了起来,而且雨水合节,年年风调雨顺,人们尽享生态红利,这是定西人守护青山绿水、保卫蓝天白云的努力与见证。

定西的山绿了,老百姓的日子好了,我相信,未来定西人将逐梦在青山绿水间,生态运笔浓墨重彩,让碧水回流,让蓝天白云常驻,让城乡面貌更美,让日子过得更红火!丁学洲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