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产业成为渭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金钥匙”
本报记者 吴 鲁
渭源县因地处黄河最大支流——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而得名,位于西秦岭山脉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也是渭河与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这种特殊的地形结构和独特气候特征造就了富饶的特产资源。渭源盛产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千年药乡”之美誉。由于海拔高、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等因素,出产的中药材以品质好、无污染、药用价值高久负盛名,自古以来就有“渭水当归传两广”之说。
渭源是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务院扶贫办定点帮扶联系县。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渭源县视察,作出了“让我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
近年来,全县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按照贫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一技之长”的扶贫思路,运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十大扶贫产业,形成了主导产业保收入、新兴产业拓渠道、就业扶贫促增收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稳定的带贫益贫机制。2019年建档立卡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62元,其中从产业中获得收入3080元,从就业中获得收入1708元。
中医药产业作为十大扶贫产业之一,是渭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助推脱贫攻坚纵深发展的首位特色支柱产业,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参与种植农户7万户27.97万人(其中贫困户2.2万户8.1万人),农民人均从中药材产业中获得收入1690元以上。
走进位于渭源县会川镇工业园区的衡顺堂药业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包装加工好的中药饮片,整个扶贫车间一派繁忙景象。
在扶贫车间熟练包装成品饮片的会川镇本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南花,在该公司务工已经快两年了。她告诉记者,每天来公司务工的人有四五十人,都是周边村的。在这里上班不仅能照顾家庭和孩子,还能在农忙时间照顾上自己的庄稼。公司采取计件发放工资,一般一天能挣一百多元,手快的一天能挣一百八十元至一百九十元。
该公司总经理燕成松说:“公司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80万元,建立了四个党参、黄芪标准化种植基地,并以高于当日市场交易价格3元/公斤的价格回收基地种植中药材,带动35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同时,公司克服疫情影响,招聘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15名实习生来公司实习,在为他们提供优秀平台和良好环境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此外,相信实习经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渭源县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的种植格局,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通过“五统一分一标三提高”的做法,以建设“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着力构筑集中医药生产、加工、研发、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形成了以渭水源为中心市场,会川江能和三角路、莲峰、新寨四个中药材产地市场,其他农贸市场为网点的中药材营销网络体系。年交易量10万吨以上,交易额达16亿元。“渭源白条党参”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
同时,渭源县积极推进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中药材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谋划申报新品种标准化示范推广、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道地中药材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高标准示范区建设、中药材GMP加工设施建设、标准化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两证一标识”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项目17个和“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编制《渭源县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案》,谋划申报中药材标准化共建共享种植基地项目、精制饮片加工示范项目、中药材商贸物流项目、大健康产业发展项目、质量检测项目在内的5个大项目19个子项目。加强与兰州大学、甘肃药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合作,签订了《兰州大学与渭源县党参全产业链合作协议书》和《渭源县人民政府与甘肃药业投资集团中药材基地建设暨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书》。
目前,全县中药类加工企业达到73家,其中通过GMP认证的企业30家,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4万吨,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左右,综合产值达13.9亿元。渭源白条党参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渭水源中药材入选“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