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贵忠
闾井是我的出生地。我一生下来,就像一棵小树把根扎在了这里。
渭河南源的两条支流林口河与张寨河在背后滩合流后顺滩而下,罗儿河从前街与河西街(旧称河那哈)之间穿行而过,大自然把二水养一村的绝美写意留在了这里。
闾井街道原先叫陈家街,可能当时陈姓居民是大户且人口众多。原先的闾井村街道和人庄并不大,只有前街、背街、堡子上、后巷里、河那哈(即现在的河西街)和水泉坡。
前街和背街是两条老街,老街的上半部分叫上街,下半部分叫下街。原先上街有当铺和牌坊(牌坊上的题字是清朝拔贡王映奎题写的),下街有戏楼。牌坊如今已不复存在,当铺随着社会的发展退出了历史舞台,戏楼几经搬迁,先是搬到公社门前,几十年后又搬到下前街的尽头。
原先,前街是正街,前街的商业比较繁荣。油市、菜市、馍馍店、饭馆、布店,老牟家的面片,昌荣家的肉……背街原先不是很繁华,铺面不多,街道两边有白杨树。一下雨,两条街道烂泥很深,可没过脚面。现在,前街和背街两边都修起了两三层的楼房,供销社、医院、邮电局等单位都在背街。
岷州清光绪乙卯科举人陈如平就是闾井村河那哈人,其家旧址后被岷县四中征用(即今闾井初中的西北角)。陈如平,字子衡,又字汉卿,号迟园居士,生于清咸丰六年(公元一八五六年),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中乙卯科举人,著有《迟园诗钞》,并编写《岷州续志采访录》,卒于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
水泉坡以北叫背后滩。一到夏天,滩里绿草如茵,黄的、水红的星星花儿这儿一片,那儿一堆,肆意绽放。牛羊在绿毯一样的草地上或立、或卧、或啃着青草,或调皮地奔跑。大河从滩里穿流而下,每隔两三百米,就有一盘水磨。原先的柴市就在背后滩的路上。那时,路两边没有房屋,一到三六九逢集,低轱辘儿牛车拉着从山林里割来的烧柴在路的两边排成了长队,从水泉坡一直排到尕桥子,足有四百米长。当时,与闾井村相邻的哈古村人工砖瓦窑众多,效益很好,这些烧柴大多被砖瓦户买去了。牛市和竹棍儿市就在背后滩里。那时,闾井畜牧业较发达,逢集赶到市场上交易的马牛羊特别多。尤其是在六月会,闾井的牲畜交易在方圆几百里内规模最大。
水泉坡以西是官树园子,园子里满是白杨树和酸刺,野兔、野鸡也很多,据说还有狼出没在水泉坡附近。
闾井村最热闹的要数过六月会了。六月会从农历六月初九到十九日,共十天。早些年,六月会以牲畜交易为主,俗称骡马大会,在省内外很有名。近一二十年,随着闾井地区畜牧业的衰败,骡马大会徒有虚名,主要以各种小商品交易为主,辅以戏曲、马戏。但闾井人过六月会的隆重氛围却不减当年。六月会,闾井人农田锄拔完毕,收割尚早,有时间穿上新衣裳,叫上新媳妇儿,去街上逛六月会。买喜爱的东西,吃好的餐饮,看新鲜的马戏,品宝鸡剧团的秦腔。远嫁他乡的女子,都要在六月会上回一趟娘家,转一下亲戚,说上几天闾井的土话,亲近一回老家的山山水水……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步入中年。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闾井,我的根已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是这方水土养育了我,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就像一个人爱着他的母亲那样自然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