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蒙古国高原,长达8个月的冬天即将来临。苍凉,微寒、薄凉的西北风,吹散了片片飘零、枯黄的落叶,铺成了遍地的忧伤!常年在异国他乡这片永远不属于自己的国土上,只有背影没有背景,为生计拼搏的里程中,深深地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在这样没有一丝的快乐和值得依靠的夜晚,思念亲人的忧伤,再次触痛了我的心尖,打湿了我的眼眶!
素车白马挥泪别,晴天碧云系离愁!伤感从心起,悲泪哽在喉!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失去亲人,那是一种阴阳两隔,不可跨越的鸿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先后失去了我的姑父赵龙,在今年年前,我的母亲,又撒手人寰。他们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最可敬的人。
还没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今天,当收到表哥发来的微信:" 慈父赵龙先生的骨灰,兹定於2020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二)星期五上午9时,在定西市安定区公墓(定西殡仪馆后面)举行家父骨灰安葬仪式。"在朦胧的眼泪中,再次唤醒了我对姑父赵龙,那种无归期的思念……
我的姑父赵龙,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陇原才子,小说家,书法家、雕刻家、设计师,定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飞天篆刻艺术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生活、工作在定西七十余载,耳闻目睹,往事历历,对家乡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工作期间和退休之后,依旧笔耕不辍,《秋花》《定西1936》《金焕》,三部小说,在他退休之后相继问世。
小说背景围绕安定的历史与现实展开。小说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更有安定及周边的风俗、物产、重要建筑,特别是陇中年头节下的一些旧俗讲究、几代人口口相授的传说、古今、小曲,如此这般,都通过主人公的活动,有滋有味地呈现出来,让人恍惚不是读小说,而是置身现实的家乡生活场景。字里行间,展现出了姑父对定西这片热土的爱!
我的姑父赵龙,他爱好广泛,尤喜书法篆刻,法古创新,多年研习,形成自己独有的隶书风格——珍珠隶。行书云水得体、俊秀飘逸;隶书开合有致、浑然有力;篆刻有秦汉风、明清韵。笔底墨龙,心寓书林。定西的玉湖公园、定西城隍庙抱柱匾楹联,都是姑父的墨宝;后又为定西城市客厅——友谊广场公共部分担纲人文设计主创!
他连任定西中学教导主任校领导四十余载,直至退休。任职期间,勤政廉洁、公正无私,时时刻刻关怀着学校的发展,多次为学校建言献策,替校长排忧解难,一心一意为学校筹谋,赢得了历届师生和校领导的高度好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在定西中学任教期间,曾获得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辛勤园丁奖”以及甘肃教育厅、定西市教育局“优秀教师”的各种荣誉和称号。执教四十余载,春秋执笔,书写了桃李满天下的辉煌!
“几寸光阴几度秋,丰盈桃李杏坛收”。他用知识的甘露,浇灌出了莘莘学子理想的花朵;他用心灵的甘泉,润泽了莘莘学子情操的美果。他更是辛勤的园丁,为祖国的山川添秀色;又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他用辛勤的汗水,为定西教育事业,浇灌出了稻谷金黄;用渊博的知识,催开了桃李满天下的芬芳!今天,他的学子都奋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呕心沥血育桃李,大爱无言济苍生”是我姑父一生的真实写照。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悔杳无声。我的姑父赵龙,永远地走了,今天,留给我的只有那种无归期的思念和回忆!
对于来自偏远、落后、贫困山区的农村学生来说,我和弟弟是最荣幸的,我们先后考进定西市第一中学,成功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我姑父赵龙的大力支持和鼎力帮助,在他的淳淳教导和激励下,才走出了黄土地,有了今天的成就感!作为一位长辈,为了让我们兄弟俩人将来有出息,在定西中学上学期间,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姑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帮助我们走过那段青葱的岁月,顺利踏进大学校园!
和我姑父最后一次见面是2017年的春节,我和弟弟给他和姑姑拜年,看到姑父,依旧精神抖擞。我们促膝长谈,聊了好多关于工作、家庭、孩子教育的话题。他还关心着下一代孩子的教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让我们一定教育好孩子,让他们好好学习!
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给我和弟弟每人送了一副自己的墨宝四条屏、方斗,和《秋花》小说一本。谁也没想到的是,这次见面,成为永别。
2019年夏天,在姑父去逝的百日忌日,我休假回国,在兰州华林山祭奠了姑父的灵魂,看了失伴孤雁、年过七旬的姑姑,她泪流满面,让我心酸极了!我无能为力,只能劝她:"多保重、坚强……"
今天,我姑父赵龙的骨灰魂归故里,入土为安!姑父,一路走好!!等一切恢复如常,我一定回国,在您的灵前祭奠,叩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