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民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武装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同年10月,美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烧到我国边境。10月19日,执行毛泽东主席发布的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中国人民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运动拉开序幕
1950年7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一个多月,中共临洮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负责人举行了谴责美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座谈会;26日,县政府机关和城区学校配合驻临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第4军直属机关组织街头宣讲队进行了时事宣传。8月13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通知各人民团体号召扩大和平签名(要求禁止原子武器及其他大规模屠杀人类的武器)活动,地区直属机关和全区各县的各界各阶层人民纷纷响应。随着临洮县的行动和全区人民的和平签名活动,这场伟大的运动在定西地区拉开了序幕。
和平签名活动在1951年4月至7月又进行了一次。全区在世界和平理事《关于要求中苏美英法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宣言》上签名的人数和投票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人数共有427279人,其中定西县41972人,通渭县54011人,陇西县63173人,渭源县20000人,漳县23123人;岷县96000人;临洮县最多,达129000人。
1950年11月4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11月8日,中共定西地委及时转发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关于加强时事宣传工作的指示》:当前美帝国主义正在扩大侵朝战争,各级党的负责同志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1951年11月4日,中共定西地委正式作出«关于抗美援朝的指示»。随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在北京成立,4月,全区各县都成立了以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政府教育科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组成的抗美援朝分会。
在党的领导下,抗美援朝运动在定西地区迅速展开。它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一起,构成雄浑的交响曲,演奏在解放初期定西地区20330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
开展宣传教育
和党所进行的任何运动一样,抗美援朝运动一开始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展开宣传教育工作。
当时,全国解放刚刚一年,面对抗美援朝的形势,定西人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亲美、恐美和崇美的思想,认为美国很强大,抗美援朝会“引火烧身”,因而中、美军队的直接交战引起了他们的恐惶。另一种则认为,抗美援朝是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人甚至连“抗美援朝”是什么涵义都不清楚。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是进行抗美援朝运动的前提,定西地区各级党组织针对上述情况,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工作。
地委、专署、各县委、各县人民政府,协同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工会等人民团体组织,首先在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工商业者和城镇居民中进行学习和宣传活动,随着他们认识的提高,然后结合减租减息运动向广大的农村深入展开。
定西分区成立总学习委员会,由中共定西地委副书记马平定担任主任。1950年11月5日,定西分区召开200多名直属机关干部大会,马平定作《关于学习目前时事问题》的报告,根据中央指示,传达了蔑视美帝、仇视美帝的学习精神。同时,中共定西地委宣传部打印了学习和宣传资料。在地委的统一部署下,11月,各县委相继召开了以抗美援朝宣传教育为主题的区委书记、区长会议,三级干部扩大会议,各界人士代表会议;12月,又相继召开了农民代表会议、妇女代表会议、青年代表会议。然后以这些代表作桥梁,具体地传达贯彻到各个部门和乡村。
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有: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侵略我国领土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7舰队开进台湾)暨支持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罪行,说明我国和朝鲜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保卫家乡。联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历史,揭露美国的阴谋;联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地主恶霸残酷压迫人民群众的事实,说明抗美援朝的现实意义。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强大的敌人、夺取人民政权的事实,消除恐美情绪,宣传抗美援朝必将取得胜利。
饱经旧社会苦难的定西人民,深深懂得是共产党领导他们得到翻身解放,新的生活刚刚在他们面前铺开,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所以很快行动起来。工商界召开动员会,机关单位举行座谈会,学校举办时事报告会,农村则召开乡民会、村民会,各县还培训抗美援朝报告员或宣传员,分赴各机关、学校、工厂、街道、乡村,进行专场报告。岷县共有宣传员858人,并组织起595个读报组。
1951年3月是“抗美援朝宣传月”,各县分别组建抗美援朝宣传队,宣传队大多由学校师生组成,并抽调干部担任队长、副队长。宣传队利用土喇叭、口头演讲、说快板、讲故事、办墙报、出黑板报、画漫画、贴横幅、绘制幻灯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了很多听众。有的宣传队自编文艺节目,进行巡回演出。漳县,全区7县中最小的一个县,由教员102人、学生781人组成若干宣传队,以城关、盐井、三岔、四族、新寺五个乡镇为重点,召开控诉国民党时期反动统治,控诉地主恶霸的诉苦大会。有的县还在街头张挂起世界地图。一时间,援助朝鲜抗击美帝成为定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话题。
宣传教育活动贯穿于抗美援朝运动的始终,贯穿于抗美援朝运动的每一件实事中,诸如扩军参战、捐献武器等。1952年,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宣传教育活动也更加广泛开展,尤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以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归国代表在全区各县所作的报告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更加激发了定西人民抗美援朝的积极性。代表们所报告的美帝侵略朝鲜的罪行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动人事迹和辉煌战果,增强了定西人民战胜美帝国主义的坚定信心。
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活动在1951年“五一大游行”中达到高潮,“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杜鲁门”等愤怒的口号响彻云霄。
“五一大游行”是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省抗美援朝分会的指示,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的。七个县的县城,以及一些重要的乡镇,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统一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示威游行。全市的人民群众,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儿童都参加了五一游行。有人带着干粮半夜启程赶几十里路来到县城,一些从没有上过街的小脚妇女也举起小旗高喊着口号。参加游行的人们,他们第一次将自己的生活和国家、世界大事联系起来,多多少少带有新奇的感觉,但也无不带着一种挺起腰杆当家作主人的自豪。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活动,将定西人民推上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舞台。
如此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是定西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次。据统计,定西县在县城和内官、宁远、新集、口等11个乡镇参加五一大游行的人数为41972人(其中妇女5311人),通渭县在全县26个乡镇参加游行的人数达100000人,陇西县城20000人,渭源县含会川(1958年4月合并于渭源县)为20000人,临洮县城50000人,岷县96000人,漳县城关、新寺、四族、三岔4个城镇为20000人。
掀起参军热潮
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化作了保卫和平、保卫家乡的实际行动。在“五一大游行”结束不久,全区掀起了参军热潮,广大翻身农民争先恐后地送自己的子弟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运动中征集兵员,当时被称为“扩军”。
扩军始于1951年5月上旬。其时,减租减息运动和剿匪反霸斗争取得了胜利成果,翻身农民情绪高涨,各级干部信心倍增,适龄青年们更是跃跃欲试。在“好男儿踊跃参加解放军,受到人人尊敬”“农民要翻身、参加解放军”的口号声中,扩军运动本着“政治动员、自愿报名”的原则,采取召开群众会、农会会员会、青年座谈会、各界人士座谈会等会议的形式,配合工作,各地还出墙报、办黑板报,公布参军通报。
定西县扩军工作仅用8天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任务。在布置扩军工作的三级干部会议上,就有58人自愿报名。通渭中学共有125名学生报名,全县共报名3000多人。陇西县扩军任务为1200人,一个月内报名人数达2204人。渭源、会川两县分别于5月14日、16日掀起大宣传、大动员高潮,到20日和28日,两县都超额一倍多完成了下达的任务,临洮县于5月、6月接连两次掀起扩军高潮,岷县报名者有1000多人。
共产党员起到了带头作用。在陇西县4区(云田区)6乡(安居乡)动员会上,共产党员王向德、孙世明、牛玉堂、康宝山都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主席台上。漳县三岔区委书记冉发荣,贵清区5乡(草地下)乡长李生华,盐井区武装部长朱英,6乡(四坪乡)人民代表李增荣、李月林等11位区乡领导都是他们所在地的第一位报名者。
在共产党员,区、乡干部的带动下,全区扩军工作出现了不少父送子、母送儿、妻送夫和兄弟相争入伍事例。仅渭源县5区(北寨区)就有41例。漳县,全县父送子84人,妻送夫17人,兄送弟36人,弟送兄51人。定西县1区(城关区)永定乡李家三兄弟为报名而争吵起来,不得已由父亲主持召开家庭会议,才商定让19岁的李振华报了名。陇西县2区(文峰区)6乡(松山乡)王正国、王正美兄弟二人则互不相让,最后双双报名参军。陇西县2区2乡(太平乡)1村女青年王旦娃报名入伍,带动了同村的13名男青年。
扩军工作中,有翻山越岭几十里直接赶到县委报名的,有三次咬破指头写下血书的。定西县副县长、县知名民主人士郭杰三亲自参加扩军会,看到踊跃报名的情景后高兴地说:“我一生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这样的场面也感染了西北军区驻军官兵们。战士们议论道:“人家连名都报不上,咱还想家不安心,这下可要好好地干了!”
欢送新兵的场面也是空前热烈。父老乡亲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连有些经常不参加活动的大姑娘、老太婆都高兴地扭秧歌、喊口号,送鸡蛋、手巾、肥皂、茶缸、衬衣。定西沙坡回民区的回民教长和200多个阿訇、满拉都开欢送大会,清真寺慰劳了二百多万款(旧币,折合今200多元,后同——撰写者注),连最穷的寡妇也要慰劳两万元”(引1951年6月3日中共定西地委《扩军总结报告》)。新兵们披红戴花,父母妻儿牵手送行。“过去当兵流泪花,今天当兵戴红花;过去当兵背绳里,如今当兵挂红哩!”这句歌词形象地唱出了定西人民今昔对比的感慨心情。
扩军备战工作中全区7县(含会川县)共参军入伍6819名,其中定西县828名,通渭县316名,陇西县1418名,临洮县2260名,渭源县1165名(渭源县663名,会川县502名),岷县400名,漳县432名。
筹资金捐武器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7日,又发出《关于捐献武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具体办法的通知》。
定西地区人民群众响应三大号召,各县区召开区委书记会议作了专门的研究。机关、学校、工厂、街道、工商界、卫生界、农村都普遍订立了爱国公约。公约以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为宗旨,以抗美援朝为中心任务,以促进本部门本行业的生产和建设为具体内容。工商界爱国公约以踊跃缴纳税款为主。临洮县工商界在公约订立9个小时后即缴纳完成了第二季度税款的97%。通渭县除完成夏季营业税,还预交了秋季营业税的三分之二。
在优待烈属、军属方面,各县区、乡都普遍采取替烈属、军属帮工代耕、锄草收田、借粮互助等形式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陇西县给丧失劳动力的烈、军属45户199人全部实行了包耕。渭源县2区(锹峪区)1乡(东锹)、2乡(南横)、3乡(营门)乡政府和农会从减租果实中给232户烈、军属发放优待粮19.16石(大致折合14370公斤)、人民币31.5万元(旧币,折合今31.5元)。各区在减租果实的分配中都优先和重点照顾了烈属、军属。此外,群众还自发地给烈属、军属捐粮捐款。人民政府在节假日对烈、军属进行慰问。每个军属的门庭上都挂上了光荣匾。
难度最大的是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朝鲜前线的工作,它需要捐献相当数量的资金。“每架战斗机以15亿元计算”(见《甘肃日报》1953年10月24日),即折合今人民币15000万元。当时定西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还没有进行,广大的人民群众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在经济上仍然处在艰难期,捐献飞机大炮谈何容易。然而,“抗美援朝就是保卫翻身果实,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的观念已在定西人民心中扎下深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号召下,定西人民节衣缩食,克服巨大的困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捐献活动中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热忱。
努力生产,厉行节约。农民群众决心精耕细作,增产粮食;家境宽裕的争取多养猪喂鸡,家境贫寒的给人做工扛活。学校师生、共青团员们利用星期日和课余时间参加工地建筑。定西人民尽一切力量筹集资金捐献武器。妇女们摘下自己的手镯、首饰,工商业者献上自己的金银宝锭,小摊贩们亦捐出自己程度不等的收入。
1953年10月24日,甘肃省抗美援朝分会在《甘肃日报》公布全省各族各界人民捐献武器运动的结果。定西县“定西号”战斗机1架,又3亿多元,共18.62亿元;通渭县12.81亿元;临洮县折合战斗机2架,又10亿多元,共40.54亿元;渭源县8.42亿元,会川县5.43亿元,两县共13.85亿元;岷县“岷县号”战斗机1架,又5亿多元,共20.63亿元。《甘肃日报》当时没有公布漳县的捐献额。据查,漳县从6月上旬到9月中旬共捐人民币3703万元,又白银686两。
人民和战士心连心
“嗨啦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兵呀,全世界人民拍手笑要把剥削根子连根拔。”充满胜利信心的歌声回响在定西大地上,从事和平建设的人们和浴血奋战的战士心连着心。除却响应三大号召捐献飞机大炮外,定西人民还进行了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解放军驻军的活动。以陇西县为例,1951年4月7日,西北军区第4军一部赴朝作战途经县城,陇西成千上万人民夹道欢迎,争先恐后赠送慰劳品。10日,为欢送解放军驻陇3支队启程,陇西县人民政府召开了6000余人参加的军民联欢会,晚上邀全支队指战员观看文艺节目;翌日上午,3支队接过了陇西人民赠送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为国立功”的锦旗,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在秧歌的欢送中,离开陇西奔赴朝鲜前线。
全区7县人民群众慰劳志愿军的物品难以数计,有粮食、布匹,有猪、羊、牛肉,鸡鸭禽蛋、烟酒茶糖、草鞋、鞋袜衣帽,毛巾肥皂、蔬菜粉条,还有挂面、粽糕、茶缸、牙膏、牙刷、草帽、镜子、手电筒、电池、手绢、口罩等等。
各县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给前方的志愿军将士写慰问信。妇女联合会发动和组织妇女们做慰问袋、做草鞋、做荷包。前方战士的心和祖国人民的心跳动在一起。
有些定西籍的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据民政部门掌握的材料,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战士,定西县19名,通渭县8名,陇西县12名,渭源县6名,临洮县18名,岷县21名,漳县4名。他们中有战士,也有班长、炮兵、步兵,也有坦克兵、汽车兵,有报务员、也有架线员,有爆破手、也有机枪手。年龄最大的,是187师56团2营的刘光辉,岷县闾井人,48岁;年龄最小的,是558团1营的贾小林,临洮县石家楼乡上坪杜人,18岁。牺牲时间最早的,是64军575团1营1连班长杜声华,岷县闾井人,1950年牺牲于江原道战斗中;最晚的,是杨海山,定西县西巩驿人,牺牲于1954年。
烈士英魂铸就不朽丰碑。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历时两年零七个月的抗美援朝运动宣告结束。定西人民投入了这一伟大的运动并为其最后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美援朝运动不仅促进了定西地区当时生产建设的发展,它更使定西人民接受了一场高度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抗美援朝运动给定西这块黄土地产生的影响深远无穷!
历史记着这场伟大的运动,定西人民记着这场伟大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