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日报·定西新闻网)分散居家养老的特困供养对象是兜底保障对象中最弱势的群体。这部分群体的“视觉贫困”问题,是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路上的“老大难”问题,严重影响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高度重视特困供养对象的“视觉贫困”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针对工作运行中存在的短板不足和薄弱环节,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监管监护责任提升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服务水平的通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系统解决“视觉贫困”问题措施办法。全市通过狠抓“四个关键”,“视觉贫困”问题从源头上得到了有效解决。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效果显著,得到了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和借鉴学习。
一、排摸夯实“对象底子”抓基础。在今年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提标政策落实中,各级夯实了“四个底子”,为解决“视觉贫困”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决策的数据和资料。一是特困供养对象的底子。按照特困供养对象的认定条件,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了供养范围,不符合条件的做了清退,做到了应养尽养、应退尽退。全市有特困供养对象12950户13494人,其中集中供养874人,分散供养12620人。二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底子。按照生活自理能力鉴定6项指标,逐人评估鉴定,建立了台账,其中生活全自理9313人、半护理3289人、全护理892人。三是有集中供养意愿对象的底子。在入户调查走访过程中,各级工作人员通过政策宣传,有453名对象口头上表示愿意到养老机构集中供养,大部分对象由于受故土难离、生活不习惯、环境不适应、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到敬老院和养老机构集中供养。四是监管监护落实情况的底子。从入户调查情况来看,生活能够自理的对象,日常生活监护人基本疏于照料管理服务;生活需要半护理和全护理的特困供养对象,日常生活监护人照料服务也不是十分到位。
二、改革拓宽“监护模式”抓关键。合理确定监护照料服务人员,是做好监护照料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解决“视觉贫困”问题的关键。全市针对近亲属监护照料服务中存在的个别监护照料服务人员“只管钱财不管人、只要好处不服务”的实际情况,今年全市花大力气、下大决心改变以往单靠近亲属监护照料服务的模式,将监护照料服务模式改革拓宽为6种:(一)近亲属监护。由具备监护照料护理能力、常年在本地生活、与供养对象关系融洽、历年监护服务到位、供养对象满意的近亲属监护照料服务。(二)近邻居监护。在近亲属无意愿、无监护能力、常年外出务工不具备监护条件或供养人不同意的情况下,坚持就近方便的原则,由有意愿、有能力、有爱心的邻居或村民小组长监护照料服务。(三)“区域性”监护。在同村或同一村民小组内由有爱心、有能力、有照料服务特长的人员监护照料服务,一人可以监护照料同村和同民小组的多人。(四)专业机构监护。漳县、渭源、通渭三县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监护照料服务,解决了监护照料能力不足、服务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五)个人监护与专业机构相结合监护。监护人负责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专业机构定期开展理发剃须、卫生清扫等专业照料服务。(六)设置公益性岗位人员参与监护。全市以村为单元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协助专业机构和监护人定期负责居家养老特困人员生活环境卫生的清扫。
三、改善提高“居家条件”抓核心。受全市敬老院和养老机构床位数的制约,对年龄不大、身体健康、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特困供养对象,提倡居家养老。今年全市在改善提高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的居住条件上下功夫、做文章,从根本上解决了居住生活环境差、精神面貌不振、“视觉贫困”等突出问题。经过层层筛查,督查身体有问题的供养人员入院检查治疗,改变了供养人员过去“小病不检查、有病扛着过、小病变大病、躺倒才住院”的观念和做法。对患有重病的特困供养人员,第一时间在监护人和监护照料机构的照料护理下,全部住院检查治疗。对患有慢性病的供养人员,全部送医院检查,该住院的住院治疗,该吃药的服药治疗。特别是对精神有问题的人员,一律送到指定医院治疗,病情不好转不出院。今年全市患重病住院的供养对象168人,患慢性病检查治疗的697人,送精神病院检查治疗的117人。按照省民政厅的统一安排部署,7县区在去年集中采购衣柜、灶具、桌椅的基础上,今年投入资金2836万元,按照“缺什么、采购什么”的原则,集中采购了床单被褥衣服鞋帽、碗柜衣柜等生活用品用具,家徒四壁、衣物乱堆乱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居家养老的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在此基础上,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振生活信心,改变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切实做到了院落干净、家物入柜、衣被入箱、穿着整洁、床铺整齐、精神饱满,有效提升了分散居家养老对象的生活质量。
四、整合提升“硬件设施”抓根本。局党组高度重视集中供养工作,多次专题研究破解“视觉贫困”这一严重影响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的“瓶颈”问题,通过整合提升敬老院和养老机构的硬件条件,加大集中供养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县区加大对现有敬老院、养老机构的整合利用,对年龄较大、生活不能自理和自理能力较差的特困供养对象集中到养老机构供养,从根本上解决了居住生活环境脏乱差、视觉贫困和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今年将8家养老机构的提升改造列为2020年市政府“紧握奋进之笔、书写得意之作”项目计划,安排资金581万元。8家养老服务机构投入运营,新增机构养老床位400张。6个养老服务机构启动运营列入2020年第四季度市政府重难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渭源县一次性解决县级财政配套资金1360万元,解决了所有民政在建项目资金缺口问题。通渭县中心敬老院委托甘肃舒明苑康养有限公司启动运营,其先进的管理运营理念和优质的生活环境,代表了目前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的最高水平;岷县委托第三方机构成立岷县宁康老年人供养中心等机构,集中供养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一二类低保对象家庭中的失能老人、残疾人,入住人数达到400人,基本解决了脱贫攻坚中农村“视觉贫困”问题;甘肃祥瑞颐和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依托陇西天誉医院优势,2020年实施城企联动项目,通过引进先进管理经验、高标准打造医养康养结合示范机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市500张床位级别的大型医养康养结合示范机构,将引领带动全市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截止目前,全市50家养老机构入住服务对象1327人,床位利用率达到了65%。
五、靠实强化“责任考核”抓落实。在确定了监护照料服务模式后,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监护照料服务机构和监护照料服务人与每个特困供养对象签订了“3+1”监管监护协议,做到了“四个明确”,即明确了四方权利义务,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的监管内容和监管责任,明确了监护照料服务机构和监护照料服务人的监护内容和监护责任,明确了监护照料服务费用的管理使用办法。今年全市对农村特困供养护理照料服务费的支配使用进行了调整,监护照料服务费用按照“谁监护、谁使用”的原则,由监护照料服务机构和监护人使用,不再由分散特困供养人员个人使用。监护照料费用管理使用的调整,真正实现了监护责任和监护费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加强各级对监护人的监管监督,有利于监护照料服务措施的落实。同时强化“两个考核”,即县区民政部门强化对乡镇、村委会、专业服务机构和监护人监管监护责任落实的综合评估考核,乡镇强化对包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委会监管责任落实和对监护照料服务机构、监护照料服务人员监护责任落实的综合评估考核,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发放照料护理费用的依据。对在平时考核或工作督查中发现专业服务机构和监护人未按照协议要求履职尽责,通过警示提醒、告诫约谈、批评教育等方式限期整改。对多次不能按照协议履职尽责的,终止监护协议,停发或扣发护理照料费用,及时调整专业服务机构或更换监护照料服务人,确保了监护照料服务措施的落实。(定西市社会救助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