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苑
左宗棠的家风
时间:2020-11-02 10:52:15 来源: 阅读量:259

潘硕珍

晚清重臣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家庭贫困,无钱延聘私塾教师,就由祖父和父亲为左宗棠兄弟三人教授儒家经典。此后,左宗棠以实际行动贯彻儒家的民本思想,关心民间疾苦,救济灾民,捐献薪水支持公众事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左宗棠同情下层劳动人民,也源于左家“居贫好施”的良好家风。其曾祖父左逢圣,系县学生员,虽家庭贫困,却乐善好施,曾在高华岭给行人提供茶水消渴。乾隆十七年(1752年),家乡遭遇天灾,他就典当衣服,与族人一道在袁家铺施粥,救济饥民。祖父左人锦,国子监监生,著有《族仓》,仿效古代社仓法,提议平时由乡里一道设一座义仓,劝大家拿出一点收割的稻谷,收集起来,名为族仓。他带头捐谷,遇到荒年,即开仓赈济,使族人得以存活下来。父亲左观澜,县学廪生,曾捐献钱财倡议修建了一所宗祠。

有一年,湖南省湘阴县城遭遇洪灾,逃荒灾民多达千人,不少人饿死病死。左宗棠让家人拿出家中所有积谷,煮粥救济,并买丸药治疗病人。他的两位妻妾在家门口亲自监督负责这些事。为了赈济灾民,她们“典簪珥,减常飨佐之,全活甚众”,将左家“乐善好施”的家风传承了下来。

同治二年(1863年),左宗棠在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任上,施展“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刊发救荒办法,“匀拨钱米,赈济灾民”,并筹集资金采买稻种、豆种和耕牛,令那些不参加作战的兵勇开垦荒地,并招徕邻省农民来浙江耕种庄稼。左宗棠命令地方富绅捐资二十万两白银,购米赈济灾民。推行“以工代赈”,下令商人收购茶叶,雇妇女拣茶,用米作为拣茶的工资。

左宗棠年薪有2万两,生活依然很简朴,也不愿为儿孙以后的生活添置田产。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一次性给赈灾局拨给养廉银8000两。光绪三年(1877年),华北、西北地区遭遇300年未有的旱灾,正在肃州(酒泉)主持军务的左宗棠,一面从西征军费中调拨白银10万两用于赈灾,一面带头认捐白银1.3万两。收复新疆后,为尽快恢复当地经济,左宗棠给贫穷者发放救济粮,给能耕地的人丁,借给种子、耕牛和农具,所借种子,收获后按成本收回。

左宗棠“乐善好施”的家风,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