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定西要闻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时间:2020-12-24 09:12:00 来源: 阅读量:480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全市深入推进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综述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杨晓军

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1380户,比五年前新增16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26倍。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17个,投入建设资金273亿元。

近两年全市共实施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项目53项(续建5项),完成投资22.68亿元,新增产值11.8亿元。

站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的时间点回望,这一串串亮丽的数字,无不展示着五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运筹帷幄“谋”字当头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财政收入和社会就业的主渠道。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主要看这个地方的工业化程度。

定西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工业起步迟、总量小,基础十分薄弱。

工业兴则百业兴。面对“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如何发展工业是摆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

渭源县最大的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甘肃佛慈红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场景。  何春喜 摄

渭源县最大的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甘肃佛慈红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场景。  何春喜 摄

长期以来,我市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进行了艰苦探索,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工业经济取得一定成效,但困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工业发展仍处在低层次、低水平阶段。突出表现是产业规模小、企业实力弱、产品层次低,工业生产主要以农副食品和中药饮片初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大多数企业是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生产方式传统粗放,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当时间的脚步迈进“十三五”的门槛,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工业发展如何破题?

“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亲自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

进入新时代,受政策、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生态的约束,我市传统粗放的工业发展方式更加难以为继,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困扰工业发展的症结在什么地方?“目标不明、措施乏力、园区建设跟不上形势……”2018年,在距全市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召开10年之后,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工业发展暨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大会,分析问题、认识差距、统一思想成为大会的主旋律。

连续3年,选择在同一时间点,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工业发展暨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会议,定目标、明路径、提举措,为工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年来,全市连续出台了工业强市“1+5”配套政策和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定西市工业中小微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从“一企一策”、企业培育、技术改造、平台建设、发挥企业家作用等方面对工业强市战略作出系统安排部署。同时,提出了紧盯“六个高于”、推进“三化”改造、“六管六不管”和落实“双五”职责等具体措施,集中各方面资源力量破解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难题。

谋定而动,笃行致远。全市上下以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为抓手,以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为突破口,揭开了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迅速做大工业总量、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序章。

赶超发展“干”字争先

“利用3年多时间,依托工业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企业30家以上,围绕‘十大生态产业’,引进新动能企业30家以上。”2019年,我市出台的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再次吹响了工业强市的号角。

可以说,“333”行动计划就是当前和今后全市加快工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破解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什么弱,改什么;缺什么,引什么。2019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产业链延伸和新动能招引,谋划实施了一大批工业发展项目,并对重点工业企业进行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改造,着力解决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等短板弱项。

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产业的集聚区,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我市按照同一产业相对集中、相关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则,先后建成了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市级工业集中区。

至2019年底,7个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达1301户,带动就业5.13万人,当年完成生产总值32.86亿元、工业增加值25.05亿元。

经济开发区正在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在吸纳就业和创造税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市循环经济园区的甘肃鑫赫然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组织员工加紧组装大型铝合金模板。本报记者 石建强

位于市循环经济园区的甘肃鑫赫然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加紧组装大型铝合金模板。本报记者 石建强

初冬时节,走进定西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企业生产热火朝天。从2010年开始建设,经过10年时间的发展,这个规划占地面积11.86公顷的工业园已经成为吸引众多高精尖企业落户的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已经有70家规模不等的各类企业,初步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现代服务五大主导产业。

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市装备制造业的奠基者,2011年响应“出城入园”号召,搬迁入驻循环经济产业园后,迅速成长为西北第一、国内一流的紧固件制造企业。2019年,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全国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达克罗表面防腐处理生产线生产场景。本报记者 石建强 摄

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达克罗表面防腐处理生产线生产场景。本报记者 石建强 摄

作为全市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首批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定西高强度紧固件公司目前已全部完成技改投资2.1亿元,形成年产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5000吨、锚栓5000吨的产能。走进公司新建的厂房,这里没有嘈杂的机器噪音,也没有飞扬的铁屑粉尘,偌大的厂房只有寥寥几人,而自动化生产线上每天生产着上万件各种型号的紧固件产品。公司技术部部长付作元说,去年以来公司已经引进5条自动化生产线,能够实现从进料到成品的自动化处理。在另一车间,迎门处三台双头机器人挥舞着手臂,准确地抓取棒料,并灵活地放入数控车床,待螺栓加工成型后又准确地抓取出来放到传送带上。在定西高强度紧固件公司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公司依托高强度紧固件高端装备专用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改扩建项目,引进智能机器人及自动化环保节能设备53台(套),并建设数字化车间。

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为锚栓组件封装热缩套。本报记者 杨晓军 摄

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为锚栓组件封装热缩套。本报记者 杨晓军 摄

技改升级让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也让企业创新更有后劲。位于安定区巉口镇经济开发区的金羚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制剂生产的综合性制药企业,也是国家级高新技术示范企业,纯中药制剂归芪三七口服液和阿胶益寿口服液为甘肃省名牌产品。

金羚药业有限公司包装车间。本报记者 杨晓军 摄

金羚药业有限公司包装车间。本报记者 杨晓军 摄

中药材种植是我市农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带动农民脱贫增收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羚药业作为全市中药精深加工的旗舰企业,虽然拥有先进的生产线,但因产品单一,年消化道地中药材并不多。2020年,公司投资6200万元新建了一条中药饮片GMP生产线,年加工中药材达10000吨。公司副总经理李向军指着饮片车间的生产设备说,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中药饮片全自动生产线,能够实现原药洗、润、切和饮片分级、干燥等各工序的智能化控制,是中药饮片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饮片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

金羚药业有限公司质检人员正在对归芪三七口服液产品进行初检。 本报记者 杨晓军 摄

金羚药业有限公司质检人员正在对归芪三七口服液产品进行初检。 本报记者 杨晓军 摄

李向军介绍,为了完善产品体系,金羚药业今年还对清热银花颗粒、强肝糖浆等传统产品从配方到包装进行了二次开发,以形成阵容强大的中药抗病毒和强免疫产品联合体,使老产品焕发出新活力。同时建成甘草酸系列产品生产线,对“甘草苷”单体进行开发利用,有望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2020年,全市共谋划实施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项目30项,当年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1.03亿元,其中包括甘肃华宜盛建筑材料开发有限公司严寒地区节能抗震住房建造技术集成与示范等15个引进新动能项目。

甘肃华宜盛建筑材料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EPS建筑保温模块、装配式建筑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民营企业,也是我市兰洽会重点招商引资企业,2020年公司完成建设任务并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5万立方米。公司总经理何国锋说,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凸显都是他考虑落户定西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重要原因。

以增量推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我市将列入“333”行动计划的企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龙头”来培育,打造了一支相对稳定、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特种部队”。

两年来,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的实施效应正在初显,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雨后春笋般在陇中大地落地生根、转化应用、开花结果,成为我市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目前,全市以中医药精深加工、马铃薯精深加工、草食畜精深加工、有色冶金及加工、新型建材、先进制造、新能源、盐化工8大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定西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振兴之路。

革故鼎新“变”字为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在创新中突破,在蝶变中成长,转型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史丹利化肥定西有限公司产品实现一袋一码、质量溯源管理。资料图

史丹利化肥定西有限公司产品实现一袋一码、质量溯源管理。资料图

中庆玄和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史丹利化肥等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西北铝业等37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扶正药业等8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智能化”成为工业领域的高频词。

走进史丹利化肥定西有限公司,给人第一印象是厂区干净整洁,纤尘不染。耸立于厂区的两个100多米高的“高塔”,绝对称得上定西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地标性建筑。公司总经理张立志说,这种“基于高塔熔体造粒工艺和生产技术体系”是史丹利化肥历时13年研发的专利技术,201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突破了复合肥造粒技术的多项技术瓶颈,技术水准在国内同行业遥遥领先。

作为我市向省工信厅推荐申报的第一家智能工厂,史丹利化肥定西有限公司处处彰显着科技元素。公司建有四大智能中心,实现了办公管理、产品生产、在线订单、物流信息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据张立志介绍,史丹利化肥全流程管理全靠一部手机,通过管理系统与现场设备的无缝衔接,实现了随时随地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情况的可视化监控。

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针对部分企业重点岗位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劳动用工多、工作环境差的实际,推广机器换人和自动化减人,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生产水平。

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1500T拉伸机生产现场。 张正平 摄

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1500T拉伸机生产现场。 张正平 摄

位于陇西县的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老牌国企,建厂55年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中,一次次破茧成蝶,实现“蜕变”,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西北铝公司“特种行业铝合金材料产业化”被列入我市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传统产业提升改造项目。企业以此为契机,从德国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45MN、36MN双动反向挤压机,是国内首例采用机器人完成辅助作业的挤压设备,有效满足了国防军工、核工业、交通等领域对特殊铝合金材料的需求。

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特殊挤压材项目—36MN挤压机机组精心操作生产。张正平 摄

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特殊挤压材项目—36MN挤压机机组人员精心操作生产。张正平 摄

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全市各类企业更加注重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改造,在企业增产增效的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定西市高强度紧固件有限公司“大直径钢结构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等16项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定西市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岷县方正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的“猫尾草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研究”等34项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定西市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2020年,我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总数达到29家。申报“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用锚栓组件”等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25项,推荐洮河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电动精量穴播机”、史丹利化肥定西有限公司“新型苹果膨大期专用肥”、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核工业用高强高韧大规格铝合金管”等6个新产品申报甘肃省工业优秀新产品。

岷县以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坚持把精深加工作为提高中药材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的重要环节,推进当归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后斌杰 摄

岷县以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坚持把精深加工作为提高中药材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的重要环节,推进当归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后斌杰 摄

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实施两年多时间,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的设备、技术和产品,全市上下“重工业、抓工业、兴工业”的氛围也越来越浓,“重商亲商安商”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发展遇到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经历了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我市工业发展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期。

放眼“十四五”,必须看到实现工业崛起依然任重道远,必须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传统动能企业改造升级和新型动能企业招引培育两条腿走路,通过培育“亿级企业”、打造“十亿级园区”、发展“百亿级产业链”,真正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