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故事”是定西新闻网2017年推出的大型纪实摄影专题,采用跟拍的方式,用图片记录生活在定西这片热土上各行各业、形形色色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一、拍摄对象:
医生、护士、麻醉师、教师、农民、警察、创业者、驾驶员、厨师、清洁工、农民工、电网维修工人、服务员、摄影师、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银行员工、押运员、雕刻师、理发师、个体户、入殓师、装修工、快递员、残疾人……
二、投稿要求:
1.照片必须是纪实性拍摄,追求真实,不得刻意摆拍。
2.组照要求20幅以内,所有照片均围绕同一主题,文字说明表述准确。
3.投稿邮箱:dingxixinwenwang@163.com。
三、约拍电话:
电话:17793261236
微信:z15379128345
QQ:1309581985
1/19 相传在清朝道光年间,通渭来了一位四川人,彩绘、泥塑技艺精湛,在通渭领徒南鸿烈。南鸿烈(1827——1890),当时人称“南师爷”,是南派彩绘在通渭的首位传人。南师爷在通渭带了三位张姓学徒,分别传授他们彩绘、泥塑和白活,这“三张”分别是通渭马庄张师、双堡张师、吕阳铺(今陇阳)张师,民间有“三张顶一南”的说法。
2/19 张宗义,张氏彩绘第四代传人,曾祖父张志仁(1887——1958)是通渭平襄镇卢董村滩泥区人,是“三张”双堡张师的徒弟。张宗义自幼天资聪慧,跟随父亲张学夫(1940——2012)学习泥塑、彩绘等技艺,并亲传其子张勇强。
3/19 张勇强,1988年出生,张氏彩绘第五代传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泥塑、彩绘技艺,2009年后一直随父亲辗转于通渭及周边县区进行泥塑彩绘工作,风餐露宿,勤勤谨谨。
4/19 彩绘对古典建筑起装饰作用的同时,对木质构件也起到保护、防腐作用,在庙宇寺观建筑中更有宗教文化的渲染和直观的教化目的。通渭彩绘,经历历代彩绘艺人的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彩绘艺术体系。整个彩绘画面层次分明,虚实相生,色彩鲜明,很有地方特色,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和精神寄托。
5/19 彩画前需将预定部位,如包袱,枋心传统绘画处,涂成白色后在画,所有的彩绘一律在白底上,画人物故事、动植物、翎毛花卉等,是为“画白活”,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素描”。
6/19 彩绘制作的15道工序烦琐而缺一不可。丈量、配纸后,按照建筑等比例进行裁剪,然后利用正反折叠的技法将图案绘制在牛皮纸上,称之为“起谱子”。
7/19 谱子定稿落墨后,根据线路和图案造型的疏密程度,选用不同型号的大针,按墨道扎孔,俗称“扎谱子”。然后将谱子摊实在建筑上,用粉袋顺团的线路进行拍打,使粉子通过针眼落在彩画的底子上,这一过程称之为“拍谱子”,这是彩画中劳动强度最大的一道工序,在拍大件梁枋谱子时,至少要安排三、四人。
8/19 历经沥粉、刷色、拘黑、晕色、贴金等程序后的彩绘基本成型,张勇强会在成色的彩画上罩一层清油或刷两遍清漆,起到保护建筑彩画的作用,尤其在常年承受风吹日晒的外檐彩画中更为适用。
9/19 在彩绘过程中,柱子和门窗都选用鲜艳的大红色,颜料选用的是名贵的矿物质——朱砂,又在外檐表层罩两遍清漆或光油,提升色彩并使彩画持久夺目。这种红色似如初春晓光,又似旭日东升,给人宏伟、喜庆之感。
10/19 另外,建筑彩绘的色彩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的阴影部分多用青色或碧绿等冷色调,其意味上有青天,下有绿地,再稍加点金。运用象征手法画的龙、凤、锦、旋子、西番莲、西番草、菱花等象征着幸福、高贵、平安、长寿。这种画法属于旋子彩画,按照等级制度,在使用色彩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张氏父子在彩绘中普遍沿用的是这类画法。
11/19 山水楼阁,花鸟风景的画法属于苏氏彩画,起源于江南民间,后流传于北方,画面多采用人物故事、线法山水,花鸟鱼虫等静物内容,给人以舒适感。张氏父子也熟悉此种彩画,经常会穿插于旋子彩画中。此外,还有一种和玺彩画,这是一种相对高等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这三种彩画从清代沿用至今,也是目前全国普遍通用的彩绘画法。
12/19 异兽的绘画是动物变形的一种图案,这些动物图片来源于真实,又不能绝对仿真,画作常被称之为“四不像”,如画虎带角、虎头狮身、象头狮尾、马身牛足。这些异兽四足张弛、蹄爪锋利,而且色彩鲜明、图案突出,有压倒一切的气势。历代封建统治者借此对普通百姓进行恫吓,让人们折服于权力之下。在这种彩画中,体现着中国古代强烈的阶级性。
13/19 张氏父子熟悉各类神佛形象、传说以及在当地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在泥塑之前,他们首先根据寺庙要供奉的神佛名号进行设计,确定样型、随身宝物、服饰佩戴、坐骑、背景等等。塑神前,用一段木质的“神桩”将塑像固定,然后进行制胚,用麦草、木料、草绳等扎成大致骨架,忌用铁丝、铁钉,再用“草泥”裹胚,胚子成型,只是大致模样,但比例等已初见。
14/19 等“草泥”干透后,便进行裹浆,反复多次,这个过程中,衣着飘带、饰物宝器、手势神态等全部塑成,通过涂、裹、靠等方式使得泥浆紧紧地贴在上面。所以,塑像经过数百年依然完好。然后,经历打磨、打底、置晾,为后期着彩打下基础。
15/19 神像的眼睛是用特殊的玛瑙珠子材料,在塑身时镶嵌在里面,这种珠子光泽度高,在上色前封闭起来。等到着彩条件成熟,张勇强便取下眼睛部分的遮挡物,这时便代表这尊神位已“开光”,有了神灵之气,是为“点睛之笔”。
16/19 在等待塑像晾干的过程中时,张勇强便根据神佛类型完成与之匹配的墙壁绘画。
17/19 墙壁上除了与神佛塑像相关的图像之外,还有与之对应的神佛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山水楼阁、轮回报应图案等。
18/19 泥塑彩绘是一道从绘画到上色都十分讲究的工序,在泥塑行就有“三分塑、七分画”的说法。张宗义在上色时,先用浅黄色打底,然后在上正黄色,整体上色基本完成后,他会对细节部分进行精细修整。神佛塑像的神韵便在画匠精修眉毛、胡须,眼睛、装饰等的笔尖中突显。
19/19 1984年以来,张宗义先后多次到四川、山西、河北等地考察,融汇南北彩绘技艺。参与或主持了嘉峪关报国寺、会宁铁木山、通渭太白庙(箭杆岭)、城隍庙、清凉山、常河湛龙观等几十处名人纪念馆和庙宇的彩绘、泥塑工作,足迹遍布陇中各县及山西、陕西、四川、河北等地。为民间泥塑、彩绘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倾尽全力。(部分图片由通渭县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张子斌 提供)
ps原创内容,请勿任意篡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若有侵权,违法必究。PS欢迎广大网友积极提供拍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