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国军)近年来,渭源县委、县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切嘱托,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狠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5月,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中,渭源县在全省接受评估的11个县区中名列第一。
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均衡发展。渭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一是科学谋划。印发《渭源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渭源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制度保障。建立实行县四大班子、县直及省、市驻渭各单位联系学校制度,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三是部门联动。县人社、编办、财政等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各乡镇积极组织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协同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共同推进辖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四是压实任务。渭源县将教育目标纳入乡镇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教育工作格局。
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一是引进紧缺专业教师。渭源县出台了《渭源县引进紧缺专业教师暂行办法》,对引进的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一次性给予学费补助3-5万元和住房补贴5-8万元,对引进教师配偶是外地正式工作人员的调入渭源工作。办法出台以来,县财政筹措1489万元引进紧缺专业教师132人,使全县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的紧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二是注重教师培训培养。依托国培项目,渭源县与西北师范大学联手,选聘106名骨干教师建立起全县教师培训团队。近三年,全县参培教师、校(园)长达到14216人次。三是完善关爱机制。渭源县每年筹资70多万元,用于表彰教职工中的各类先进典型。近三年,累计表彰教职工1424人次。按时足额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将全县所有公办学校按地域、交通条件等因素划分为七类。二至七类学校教师每人每月分别享受100-1100元不等的补助,有效保证了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同时,对乡村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选先等方面给予倾斜。投资2983万元建成乡村教师周转宿舍453套,并配备了必备的生活设施,解决了约500名乡村教师住房问题。县上拿出377套经济适用房,优先向四、五、六、七类学校的教师出售,保障了广大教师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同时,教体局主动协调28对夫妻双方异地从教的教师,调到同一学校或邻近学校任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全县教师队伍呈现出精神状态好、年轻化、专业化、有活力的良好局面。
关注热点难点,破解均衡发展难题。一是扩充义务教育学位。渭源县先后为15所学校划拨建设用地550亩,投入项目资金6.84亿元,新建及改扩建校舍28.83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扩充义务教育学位1800余个。二是成功化解大班额。渭源县坚持划片招生,审查入学资格,就近免试入学,切实解决了城区大班额问题。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渭源县把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划分为5个教育联盟盟区和8个教育集团,覆盖所有学段。通过开展送教下乡、跟岗培训、同课异构等帮扶活动,推动管理、师资、教学等七个方面的互动交流,促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办好小规模学校。通过学区统筹、经费扶持、师资均衡等措施,促进小规模学校向“小而优”“小而强”“小而美”转化。
关爱弱势群体,全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关爱留守儿童。渭源县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全力保障了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被省妇联命名的“留守儿童之家”26个,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所,正在创建8所。二是关注特殊教育。渭源县构建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办学特殊教育体系,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