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苑
古诗里的年味儿
时间:2021-02-08 11:10:58 来源: 阅读量:12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迈过腊八,离春节也就几步之遥了,闹市街头的年味儿,逐渐浓郁起来,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叫作“年”的气味。那么什么是年味呢?是穿新衣、戴新帽,大街小巷放鞭炮,还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吃个年夜饭,围炉守岁看春晚?或许都是吧,但总感觉如今的年味儿淡了,不如早年,更不如古人诗文里描绘的那种年味儿,来得纯粹和原汁原味。

对于王安石来说,辞旧迎新就是年味儿。公元1069年的王安石,始获宋神宗重用,入阁拜相、主持变法,预备革新除弊、大展宏图。当年的春节他是在京城里度过的,辞旧迎新、欢快喜庆的年节氛围,和变法伊始的新气象,还有他乐观的心态都极为契合,于是有感而发,在《元日》里用欢快的笔触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描写北宋时民间迎接新年的应景之作,作者用他那十倍变焦的敏锐视角,摄取当时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画面与细节: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借此呈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中提到的几个过年习俗,基本上都流传了下来,不过有所变迁。话说古人最早燃放的“爆竹”竟然是真的竹子!因为古人相信竹子爆裂时发出的“噼啪”声,可以驱逐瘟神。后来有了火药,烧竹子也就演变成了放鞭炮。而屠苏酒原是一种药酒,据说是“药王”孙思邈提倡推广的,除夕进饮,可预防瘟疫,后来成为过年的习俗之一,不过到了现代,逢年过节已不拘于饮什么酒了,高兴就好。至于桃木板做的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符”,本意亦是压邪驱鬼,或许后人为图省事,便简化成了两张红纸的“春联”,寓意也变为辞旧迎新,增加喜庆。

对于陆放翁来说,天降瑞雪就是年味儿。“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战乱频繁的南宋年间,人到中年的爱国诗人陆游好不容易获得了暂时的安宁,在南方某地度过了人生的又一个春节。除夕夜,屋外天寒地冻、北风呼啸,而室内却炭火犹旺、温暖如春,其乐融融的年夜饭早就吃过了,家人都已进入甜美的梦乡。只有陆游一人还睡不着,喝着温热的米酒,在油灯下赶写春联。此时,屋外下起了大雪,风雪扑打窗棂的唰唰声引得诗人推窗观看,外面早已“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是好大的一场瑞雪,来年应该会是个丰收年吧?诗人当时心里想些什么,或已无从得知,不过对于临终仍不忘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放翁来说,除夕夜感怀身世,梦回中原故土,期待收复“旧山河”,应在情理之中罢!

对于孟浩然来说,与好友聚会就是年味儿。他在《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描绘了当时故人相见、欢喜无边的热闹场景:“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孟张两家本是世交,两人年少时就是无话不谈的亲密“死党”,后来虽因求学、宦游而阔别多年,但彼此的友情却从未变淡,反而如陈年佳酿般历久弥香。此次孟浩然远道而来,到好友家过年,张子容自然是喜出望外、尽心款待!除夕夜,客厅里灯火辉煌、画烛高烧,守岁的筵席早已热气腾腾地摆上。主人还专门请来了亲友列席作陪,更有歌女唱“梅花曲”、跳“惊鸿舞”以助兴。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一边品尝着新酿的柏叶酒,一边畅叙着别后离情,当时内心的快乐,真是难以言说。虽说在哪儿都能过年,但如此醉人的年谁又能不期待?可以肯定的是,这年的除夕必是让孟老夫子终身难忘的! 项 伟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