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 记者观察
【新春走基层】一个特困村的美丽蝶变
时间:2021-02-18 09:01:00 来源: 阅读量:119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何继强

通讯员 康 晶

走进漳县大草滩镇石咀沟村,平坦的水泥路通到每家门口,公路两边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和漂亮的二层楼鳞次栉比,这个昔日的特困村,如今已是小康村。

然而,上世纪90年代,石咀沟村是我市贫困村之一,这里海拔2900米,耕地面积8300亩,人均5.58亩,有5个村民小组340户人。贫穷,使山里人寒心、贫穷,使各级干部揪心。科技点土成金,为群众照亮了脱贫致富小康路。县上组织科技人员推广地膜当归技术,全村种植的药材从300多亩扩大到5000多亩。家家种药材,户户增收致富。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对药材进行深加工,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村委会副主任雷想合动情地说:“十几年前,我们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黄大衣,吃的是救济粮。这几年,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通过种植中药材,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有的村民盖起了二层小楼,每家都有一辆车,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石咀沟村种植中药材,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实现全程技术指导、地头收购,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加了农户收益。青年农民丁亚峰,一家五口人,原来住的是土坯房,日子过得很拮据。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发展得很好,全家种植中药材30多亩,年收入8万多元,人均收入1.6万元。村民白万贵、乔金霞夫妇走出漳县,在青海省流转土地300多亩,种植地膜当归,并运回家乡加工,带动当地60多名村民务工增收。“石咀沟村这个地太陡了,中药材机械无法施展拳脚,大面积种植费工费时,成本太高。青海省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种植。从青海把当归拉过来在漳县加工,也挺好的。家里带孩子的人也能挣上钱了,一天干活能挣六七十元。一年纯收入三十多万元。”白万贵说。

在种植药材致富的同时,该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养羊1000多只、牛900多头,其中牦牛700多头。组织农民外出务工,400多人挣回1200多万元。如今的石咀沟村,成为漳县最富裕的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多元,全村有小车158辆,微型货车70多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精神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