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史
《七律•长征》诗与通渭
时间:2018-10-24 10:05:38 来源: 阅读量:697

《七律•长征》诗与通渭

张凤鸣

榜罗会议定方向

三军挥师进陕北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长征。在长征途中曾多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七易落脚点。红军到哪里落脚?对被迫离开根据地流动中的各支红军来说,是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1935年9月26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长征抵达通渭县西南部的榜罗镇。27日晚在榜罗镇中心学校校长室,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会议讨论了党和红军面临的任务,研究确定了今后的战略方针。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在接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确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正式决定以陕甘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长征以来,经过多次变动长征落脚点,最终在榜罗镇会议上为红军长征确定了落脚点,正式决定以陕甘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这是党中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作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成为夺取长征最终胜利的一个关键。

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榜罗镇会议决定,毛泽东指出:“榜罗镇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现在我们应该批准关于榜罗镇会议作出的改变,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由此可以看出,红军长征最终到哪里落脚是长期困扰党和红军领导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情况紧急,榜罗镇会议是连夜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可以看出这次决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会议是何等地重要。榜罗镇会议解决了俄界会议所未能解决的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具体目的地问题,确定了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党中央把陕北作为抗日的前进阵地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确立革命大本营

文庙即兴谱华章

说起长征,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泽东的长征诗词。他的诗词不但记下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从毛泽东现已公开发表的诗词来看,红军长征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长征时期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困难、最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因为身处逆境,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

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确定对长期四处转战的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无比重要,榜罗镇会议的召开,真正是“拨开云雾见太阳”。落脚点的确定,使广大指战员欢欣鼓舞,军情振奋,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也深深为党和红军度过了最困难的历史阶段,走上蓬勃发展的新征程而激动万分。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从榜罗出发,于当天到达通渭县城,这是红军爬雪山穿草地三个月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县城。毛泽东向杨得志、肖华询问部队的情况后,又不顾鞍马劳顿,赶到不远的文庙街小学。他接见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充满激情地公开朗诵了他自翻越岷山后酝酿于心的诗篇《七律•长征》,伟人著名的诗作就在这样一个特定时期以特有的方式首次公诸于世。诗中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大无畏的精神表达了红军战士的豪迈之情,《七律•长征》就这样在通渭诞生。

毛泽东后来在为自己的诗词作注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从遵义会议到榜罗镇会议,毛泽东在八个多月后,又创作了《七律•长征》,虽然长征还没有结束,但最困难、最艰辛的历程已过去了,红军长征快要到“家”了!前途将会一片光明,胜利在望,毛泽东心情自然格外舒畅,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诗人那种苦尽甘来、云开日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史诗首诵小学堂

三军将士激情扬

《七律•长征》诗就这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深秋的傍晚,诞生于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县城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毛泽东在通渭文庙街小学朗诵《七律•长征》诗这一史实,在很多书籍和回忆文章中都有翔实的记载。

据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时任第一纵队一大队卫生指导员的胡安吉在《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转载1959年第二期《解放军文艺》)一文中回忆,毛泽东于1935年9月29日到达通渭县城后,休息了一天。这天下午,支队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场设在城东一所小学里(文庙街小学),胡安吉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讲完话后,又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接着,毛泽东便高声朗诵了那首千古绝唱《七律•长征》诗,“毛主席朗诵完了以后,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胡安吉亲耳聆听了毛泽东的朗诵,印象深刻。这个回忆,得到时任毛泽东警卫员陈昌奉和其他人的证实。

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在其回忆录《长征琐忆》中也写到“9月27日在通渭县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将陕北作为落脚点,到陕北区保卫与扩大苏区根据地。至此,战略转移的任务就要胜利完成,从万般艰难中走出的中央红军面前出现了光明。第二天到通渭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的诗篇。”

曾参加过长征的红军作家成仿吾在其《长征回忆录》(1977年10月出版)中也记载,当时他作为第一批听众,也聆听了毛泽东的朗诵。

当年红军先锋连的战士王鑫同志,1983年6月来到通渭期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无限感慨地说:“那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啊!”

素有“诗人将军”之称的肖华上将于1978年6月到通渭县寻访毛泽东当年朗诵《七律•长征》诗旧址——通渭县文庙街小学。肖华将军是有名的儒将,创作了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大型组诗《长征组歌》,一生中,他几乎把红军在甘肃经过的地方都写了诗,而唯独通渭没写。于是陪同的同志几次想请将军为通渭留首诗,但都被将军婉言推辞了,他说:“有主席的《七律•长征》诗在,肖华通渭无诗了!”将军在通渭无诗,并不是想不出妙联佳句,而是体现了他对毛泽东主席的深深敬重和对《七律•长征》一诗的由衷折服。

落脚陕甘开新局

诗篇迅传海内外

在毛泽东长征时期创作的八首诗词中,《七律•长征》是唯一一首律诗。全诗以极为凝炼的诗句,概括了长征历史的全过程,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精品。

《七律•长征》是最早传播到国外的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首次见之于出版物,理应感谢“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接受了第一个来到陕甘苏区的外国人──燕京大学美国讲师、怀揣着宋庆龄介绍信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一向不大喜欢谈论自己的毛泽东,向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西方人敞开了心扉,谈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谈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谈了自己的经历。毛泽东前后和斯诺进行了4次长谈。7月25日晚上,毛泽东在介绍完中国红军波澜壮阔的长征壮举后,兴致勃勃地挥毫录下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诗赠于斯诺,并建议他到红军前线采访。斯诺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多次提到:“他为我亲笔抄下了他作的关于红军长征的一首诗。在他的译员(指英语秘书吴亮平)的帮助下,我当场用英文意译了出来。”(《斯诺文集》第一卷)。

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红军长征的第一手材料悄悄回到了北平,他把带回来的采访手记迅速整理成文,同时把那些英文电讯稿原件提供给他的中国友人──燕京大学的青年学生王福时。1937年3月,由王福时主持编译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简称《西北印象记》)一书,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斯诺为这本书提供了毛泽东的照片、《七律•长征》诗手迹等,因而这本书成了最早非正式发表《七律•长征》诗的出版物。《七律•长征》诗单独刊登在《西北印象记》的封三上,标题为《毛泽东所作红军长征诗一首》,这是这首诗最早公开发表。有意思的是,1937年6月,即大约在该书问世的两个月后,王福时陪同斯诺夫人海伦访问延安时,就当面赠给毛泽东一本《西北印象记》。毛泽东成了这本书较早的读者之一,并第一次看到变成了铅字的《七律•长征》诗。

在《西北印象记》问世半年后的1937年10月,斯诺根据采访手记而写的新闻报道集《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这首诗首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本书的第五编《长征》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6000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1938年1月,美国纽约兰登出版社又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修订版。这样毛泽东的这首关于长征的诗作,就随着这本书在西方的畅销而广为人知了。全世界的读者从此都知晓了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卓越的革命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1938年2月,获得斯诺授权的爱国进步人士胡愈之在“孤岛”上海以“复社”的名义主持编译这本书,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麻烦,掩敌耳目,就将原书名《红星照耀中国》改为比较含蓄隐晦的、看书名还以为是本游记的《西行漫记》。随着中译本《西行漫记》的发行传播,国内的一些报刊、书籍也曾刊登过这首名诗。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同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

《七律•长征》是革命战争时期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毛泽东诗词。在战争时期,出版的书刊虽然有限,但还是有不少报刊、书籍登载、收录了《七律•长征》。《七律•长征》还曾经被谱成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从1940年起,这首由王承骏谱曲的《七律•长征》,就在敌后根据地开始传唱,士兵们都非常喜爱。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民主人士柳亚子还请求毛泽东“写长征诗见惠”,可见《七律•长征》在革命战争年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到了1957年元月,刚刚创刊的《诗刊》主编臧克家把编辑部搜集来的8首传抄稿连同一封信寄给毛泽东,希望作者能把这些诗词加以订正,“发表一个定稿”。不久,毛泽东便给编辑部寄来了他亲自校订的8首传抄稿和他“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10首的定稿。《诗刊》就把包括《七律•长征》在内的这些诗词在显要位置以《旧体诗词十八首》为总题发表在创刊号上。这是《七律•长征》诗正式公开发表。

把这次正式发表的定稿与斯诺《西行漫记》提供的原稿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1.诗的标题正式定为《长征》,并在题目前标上“七律”。2.颈联中的出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有两处改动:(1)改“浪拍”为“水拍”;(2)改“悬岩”为“云崖”。毛泽东对《长征》诗的修改,也为我们留下了动人的诗坛佳话。1952年元旦,原在东北大学任教、后调任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罗元贞给毛泽东写信,他觉得这首诗颈联“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浪”字,与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浪”字含义相同。颔联、颈联出现重字,这是历来诗家所忌讳的,所以他建议将“浪拍”改为“水拍”,以避免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句的用字重复现象。这样一改,“水拍”的“水”字,虽然与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水”字重复,但毕竟较同时出现在颔联、颈联的“浪”字要好,因为这并不犯律,是格律诗允许的。毛泽东欣然接受了罗元贞的意见,并亲笔回信,罗元贞为毛泽东改诗的消息不胫而走,从此他便得到毛泽东“一字师”的雅号。罗元贞的建议虽只是一字之改,毛泽东却十分重视,欣然接受。一代伟人尊重知识、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对诗作精益求精、对读者高度负责的认真态度,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敬仰的。

长征星火耀陇原

伟人诗篇留丰碑

毛主席在《七律•长征》诗篇里,热情地赞扬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歌颂了红军的革命精神。气势磅礴,风格豪迈,如大河奔腾,一泻千里,在通渭县城第一次献给了长征路上的先锋战士,极大地鼓舞了他们。通渭是红军走出草地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是红军长征途中举行过文娱联欢晚会和大会餐的县城;是红军长征各方面军过境最全、活动时间最长的县城;是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诗首次发表的县城;是中央领导和红军将领到过最多的县城之一;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前的集结地。

通渭作为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地区之一,作为《七律•长征》诗首次发表纪念地,伟大的长征精神,已成为通渭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弘扬长征精神,纪念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发表,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上海电视台与通渭人民携手共建的《七律•长征》诗碑于2000年9月25日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正式落成。

诗碑主体造型为“v”形,其象征意义为:1.具有世界性,是英文“胜利”的首字母,表示胜利;2.象征中国革命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并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指向陕北;3.有飞翔的意思,象征着祖国的腾飞。

红军长征在通渭的历史,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篇章,通渭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偏僻之域,随着举世瞩目的红军长征和著名的榜罗镇会议而焕发光彩。如今,这片热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已进入到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渭人民正在大力发扬长征精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正在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通渭而努力奋斗。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