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助推脱贫攻坚
本报讯 (记者蔺泽华)在深度贫困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工作,是省政府2018年为民办实事之一。今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深度贫困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将全市建档立卡非深度贫困村也列入实施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在全市557个深度贫困村和544个建档立卡非深度贫困村统筹开发乡村道路维护员、乡村保洁员、乡村绿化员、乡村水电保障员、农村养老服务员、村级就业社保协管员、乡村公共安全管理员、乡村公益设施管理员、自然灾害预警员、全域无垃圾管理员等就业扶贫专岗8808个,安置建档立卡零输转就业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
据了解,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除省就业补助资金1002.6万元开发的1671个岗位外,我市配套及自主开发的7137个岗位的岗位补贴4282.2万元全部由市财政安排资金解决。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775个,其中,省就业补助资金开发1671个岗位,完成省上下达我市开发目标任务1671个岗位的100%;市财政安排资金配套及自主开发7137个岗位,县区自筹资金开发1967个岗位,完成省上下达我市配套开发目标任务1671个岗位的544.8%。
高度重视,及早谋划,夯实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工作基础。今年,我市将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严格按照省人社厅《关于做好深度贫困地区开发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调查摸底工作的紧急通知》,认真组织各县区按照实施范围、岗位设置、人选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摸底,填报摸底统计表,掌握了全市的岗位需求总量和重点需求岗位,以及符合岗位条件的人选数量和年龄结构,为实施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握节点,加快进度,按期完成深度贫困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任务。自省上《2018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实施细则》印发后,4月27日,市人社局、财政局、扶贫办制定下发了《定西市2018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实施办法》,并督促各县区人社部门与财政、扶贫等有关部门对接,及时研究出台当地实施意见,指导所辖乡镇组织实施。同时,对工作进展情况实行周报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度,督促各县区加快开展人员选聘的公告、考察、公示、审核等各环节的工作。截至6月底,我市按期完成了557个深度贫困村开发3342个乡村公益性岗位的目标任务。
主动作为,多措并施,推动其他建档立卡非深度贫困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工作顺利实施。为进一步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让就业扶贫政策惠及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市决定在全市557个深度贫困村和544个建档立卡非深度贫困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8808个。
截至7月底,市财政安排资金配套及自主开发的7137个岗位和临洮县、渭源县自筹资金开发的1167个岗位从业人员全部上岗,漳县自筹资金开发的300个岗位、岷县自筹资金开发的500个岗位从业人员于9月底上岗。
靠实责任,强化督查,确保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工作高标准落实。市人社局制定下发《定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落实省市就业扶贫专责工作组任务推进方案》,成立局就业扶贫专责工作统合协调组,七个分片包抓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靠实主体责任,健全工作督查机制,推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动态监测,采取“周汇报、月督查”的方式,多管齐下,加大工作推进和督查力度,确保乡村公益性岗位工作开发等就业扶贫任务按进度高标准推进。
从严审核,及时兑现,确保乡村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权益待遇落实到位。一是及时兑现岗位补贴。我市严格按照考核管理办法,经各县区人社部门与财政部门审核审批,按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为从业人员及时兑现了岗位补贴。二是及时研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商业保险)。我市根据省厅《关于乡村公益性岗位有关保险问题的通知》精神,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自筹资金统一为从业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商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