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历史 三千年情怀
《封神榜》见证甘肃派秦腔的传承与发展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陈丽 文爱凤
台上,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尽显人生百味。
台下,观众们拍手叫绝,如痴如醉。
西北人对秦腔有很难割舍的深厚情结,并视其如同阳光、空气和水,成了人人离它不得、处处无它不得的一种生活必需和精神食粮。
甘肃派秦腔是金元“兰州影”和明代“西秦腔”发展的继续和一脉传承,明末清初逐渐衍生为甘肃派秦腔声腔剧种,行腔念白取用甘肃方言,并流播大江南北。2008年1月,甘肃派秦腔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北京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以高票通过。
“秦声”一词,被诸多学者视为秦腔剧种的古称,说明它在清乾隆以前不仅在甘肃境内就已传衍旷久,而且在剧目、音乐、演员、班社以及各种表演技巧与程式的创造上多有积累。
这正好印证了《辞海》关于秦腔由“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一说。
甘肃派秦腔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却一度面临濒临失传的困境。
为传承和挖掘濒临失传的非遗甘肃派秦腔,自2019年开始,由省文旅厅(非遗处)、文化艺术研究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协办了甘肃派秦腔非遗项目濒临失传神话剧《封神榜》系列剧目传承展演活动。
《封神榜》,一部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其所写故事发生的时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以有300多年发展历史的甘肃派秦腔,演绎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神话剧《封神榜》,是我市拯救甘肃派秦腔濒临失传的一项有力举措。
该剧导演孙伟华介绍,《封神榜》系列剧共四部,分别是《进妲己》《黄河阵》《反五关》《哪吒闹海》,从排练到成功演出,历时两年之久。在剧目排练的过程中,得到了省文旅厅(非遗处)、文化艺术研究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家单位的大力支持,而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的演员更是加班加点地辛苦排练,排练期间,演员没有任何休息日。
“因为《封神榜》中有很多武戏,翻、爬、滚、打的动作排练多,年轻人经常练得汗流浃背,有的演员胳膊、腿摔得青紫,有的演员刚做完手术就来排练,他们始终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的原则,着实令我佩服,更令我心疼。”孙伟华说,预计2021年10月份,《封神榜》的四个剧目将进京汇报演出,以展示甘肃戏剧非遗传承成果。
饰演哪吒的演员王卓,是一位24岁的陕西小伙,为了演好哪吒这个角色,他跟随师父苦练了一个多月的拳脚功夫。“排练中,我练坏了六个圈(哪吒用的乾坤圈),也曾扭伤脚。”王卓笑着说,因为担心拖整个团队的后腿,他一直坚持带伤排练。
饰演李靖的演员陈爱军,是一位有13年演戏经验的“老戏骨”。在今年2月份排练《过五关》时,他的孩子发烧住院,他硬是坚持没请一天假。“既然接了这部戏,我就一定会认真对待。”陈爱军语气中透着一股坚定。
饰演哪吒母亲的演员张王博说:“通过演这部戏,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与母爱的无私。”
为了排练好《封神榜》这部戏,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的员工们风雨兼程、加班加点,但从未有人抱怨辛苦。
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是2013年4月在原定西市秦剧团基础上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前身定西市秦剧团成立于1951年,至今已有70年发展源流,堪称秦腔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培养了名贯西北的杜干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雷通霞和李小雄,以及秦腔名家李志翔、胡林焕和康建海等一大批秦腔艺术表演人才,创排的以艾滋病防治宣传为题材的大型现代秦剧《百合花开》摘得了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桂冠,并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首开了我省市级院团荣膺两个国家级荣誉的先河。此后,公司创排的大秦腔《梦回陇西堂》、大型现代纪实秦剧《柴生芳》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舞台艺术创排经费2000余万元,谋划实施了全市文艺精品创作“三个一批”工程,即:保留推广一批全市近年来获得过省级以上奖项的新创优秀剧目,打磨提升一批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观赏性较强的新创特色剧目,谋划创排一批反映当地特色文化、多种艺术形式兼容的具有时代主题的新创剧目。
正如同戏剧理论家王正强所说,秦腔在甘肃的根子很深,是一种普遍关注的群众文化。我市秦腔艺术近年来繁荣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后,民营企业可以办院团,我市许多企业家非常支持秦腔艺术事业,不仅致力于演出,还愿意下力气进行剧目创排;二是把秦腔艺术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在宣传地方文化的同时,提升艺术魅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且剧目创排大多比较成功,在成功的基础上做到了普及。
生于斯长于斯,以文化回馈故土,以艺术滋养人心,是我市不少院团负责人的坚守和情怀。
近年来,我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加鲜明的工作导向,持续推动秦腔艺术发展,除了市委、市政府设立的“马家窑文艺奖”“百粒种子工程”,还制定了秦腔振兴方案和市级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直国有院团改革发展指导意见等,对专业和业余创作人才及原创文艺成果采取重点扶持、选优扶优,进行全方位鼓励扶持;出台《关于推动定西秦腔艺术发展实施方案》,实施资源整合、人才引领、阵地建设、精品剧目、政策支持、文化惠民等“六大工程”,在市级层面推动定西秦腔艺术发展;我市财政从2020年起将秦腔戏剧公益性演出经费列入预算。
同时,我市还组建秦腔艺术发展机构,邀请西北五省区及市内部分秦腔演出团体和秦腔知名人士为组成单位和成员,成立了定西秦腔艺术联盟、定西秦腔艺术研究中心,为我市秦腔艺术做大、做精、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机构基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市正努力走在传承与挖掘濒临失传的甘派秦腔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