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苑
通渭纪行
时间:2021-06-01 10:15:31 来源: 阅读量:256

金其贵

五月中旬阳光明媚,我们一行十八人,在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杂文家吴辰旭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次魂牵梦绕的通渭行。

此行半月前,辰旭微信告诉我,通渭县常家河镇福兴德农林牧合作社理事长常海增先生,邀请曾经在定西工作过的部分在兰老同志参访常家河山楂小镇,我极为高兴,当即联络了张国维、顾军、王仲保、张引芳、王侠、王永祥、陈仕发、张淑菊等,大家非常踊跃,约定等待一个好天气启程。时光如白驹过隙,距我上一次到通渭已三十三年了,1988年8月,我陪同中国记协采访团二十余人,采访定西各县,通渭是第一站,常家河镇是其中一个重点。“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依稀记得,那时定西各县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刚刚起步,虽然说农民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还是一幅贫穷落后的景象。重走常家河,心情格外复杂。动身前,写首七律以表心迹:“三十三年一瞬间,梦魂缥缈白云边。马营碧玉榜罗镇,新景襄南义岗川。华岭高峰松挺拔,锦屏古道柳飞绵。正逢治世思通渭,重走常河一梦圆。”

5月16日午时,我们到达山楂小镇,与常海增先生相见,千言万语不再详说。沿途风光已非昨日,草长林茂,梯田碧绿,山花烂漫,新房座座,大道条条,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走进山楂小镇,只见千亩山楂树整齐划一,柏油道路干净整洁,一座现代化气息浓烈的小镇英姿勃发,令人叫绝。下午参观生态园区,无土栽培室、木耳培养棚、加工制作房……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力量的强大。观览之余,大家采摘山楂树下香甜的无公害草莓尝鲜,一群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一下子活力四射,兴高采烈地在畦沟间来回奔走。放眼四周,林田道路交错,山川沟壑荣茂,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之中。海增介绍,他从十五岁出外打拼,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在公司逐渐成长壮大的同时,决定把半生所得用于回报家乡。最开始跟随他创业的有百十余户人家,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的办法,从计划、种植、养护到收获、加工、上市,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户均年收入达到了六万元以上。优质木耳、山楂系列产品、各类豆苗、香椿苗行销省内外,且供不应求。随后经过专家考察论证,合作社又以常河为中心,辐射周边一、二十里农户,大力种植金银花,在今后一两年内,将有十二万亩金银花绽放,每亩收入五千元,仅此一项总收入可达六亿元,何等壮观。由于万事俱备,目前包括甘肃农大、省委党校等院校及科研单位都在山楂小镇建立了教育、实验基地。在我们眼前的山山坬坬,金银花杆壮叶荣,枝条奔放,满目青葱,已成大气候。村民们都夸海增在扶贫道路上用心、用情、用力,做到了极致。海增今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光荣称号,上北京参加了表彰会,他说:“这次表彰让我备受鼓舞,更坚定了我回报乡亲们的决心。”这么多年,在我的所见所闻中,像海增这样一心为农的企业家是第一人。他五十余岁,年富力强,憨厚淳朴,言谈实在,浑身透着一股机敏、果敢气,来日方长,必有更大作为。他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湛龙观,集华夏老子文化之大成,规模宏大,楼阁亭台煊赫,牌匾楹联超群,宛如一座大观园,我们边走边看,流连忘返。

海增说:“我没读几天书,希望我们的子孙自小就能入文化门”,他先后开办的五所幼儿园,已成为附近的孩子们嬉戏、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快乐之园。在山楂加工基地,偶遇三个小孩,我问他们:“你们上学了吗?”一个大点的孩子天真活泼地说:“我是学前班,他是大班,他是中班。”我在兴奋之余,感到海增的博大胸怀,他在党的领导下埋头苦干,带领乡亲们在致富路上奔跑,不正是中国脊梁吗?!农业强,中国强,农村美,中国美,农民富,中国富。原中共定西地委书记顾军即兴赋诗云:“四面青山绿苍茫,十里长河山楂乡;莺歌燕舞听杨柳,春风伴我奔小康。”原中共定西地委副书记王仲保也献诗一首:“常念民瘼思创业,海量胸怀建小康,增收致富家家乐,光荣走进大会堂。”

翌日晨,海增领我们登上了正在建设的观景台,东西南北尽收眼底。海增简单介绍了他的规划,方圆左右布局有民俗馆、百鸟园、百花园、羊驼馆……这是一个登高望远的好地方,常河镇的灿烂前景已初具雏形。此情此景使我激情顿生,又留一篇七律:“人间四月(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六)暖风旋,旧地重游喜气添。秀岭苍山芳草绿,康庄乡院露华鲜。方今国祚年年顺,亘古纲常代代传。莫道常河风色好,山楂小镇出群贤。”

下午,海增陪我们前往榜罗镇,参观榜罗镇会议纪念馆,给我们的通渭之行又增加了一层意义。通过解说员的引领和讲解,我们了解了当年红军到达榜罗镇后的战斗、生活、工作情况以及榜罗镇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住过的榜罗小学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怀念,门前那棵大核桃树激起了我们切切的遐想,馆前大堡子唤起了我们无尽的追忆。思绪仿佛被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耳边响起毛泽东首次豪情万丈朗诵《七律·长征》的洪亮声音,军民在通渭县城南河滩举行文娱联欢晚会的一幕幕在眼前浮现……这是一堂深刻的党课,再一次接受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这些老党员无不心潮澎湃。

之后,我们前往张川村许堡社,看望了全国植树造林模范许家弟兄俩。许志刚、许志强系孪生兄弟,年届七十四岁,淳朴带着刚强,厚实伴着勇毅,弟兄俩数十年如一日,在村落的两山一沟义务栽满了各色林木,约有千余亩,村前庄后,院内户外,牡丹、玫瑰花盛开,万紫千红,香气袭人。2020年1月15日,我在“情暖定西”典型人物评选揭晓暨颁奖典礼上见过他俩,为他们的孜孜不倦精神所感动,一年多不见,他们还是那样执着坚定,还是那样慈颜善目,还是那样乐观向上。兄弟俩说:“我们已上了三次北京,这辈子值了,活到老造林到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天色已晚,顾军和原定西教育处处长王侠激动不已,当场挥毫,为兄弟俩留下了墨宝。

晚九时许,我们住进了通渭县城。火树银花,大道高楼,夜市繁荣,车水马龙,我心中的通渭的旧模样已荡然无存。通渭的城市建设、人文景观建设、文化设施建设都投入了大手笔,让人不得不赞叹。第三日上午,参观了书画城和博物馆。通渭是全国闻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这块热土上走出了三位院士,还有一批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播撒着“耕读、坚忍、进取”的通渭精神,因此,我称通渭为“人才之乡”一点不为过。通渭重教育、重文化是有目共睹的,这里的老百姓崇尚耕读、钟情书画的人文情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居民大门上看到“耕读第”的匾额,这在别的地方是少见的。

两天的参访,我们收获颇丰,对通渭有了新的认识,备受鼓舞。辰旭留诗曰:“浓荫鸟转夏初长,白首联翩访富乡。凋敝曾经成旧梦,葳蕤当下是新篁。山因斗志已披绿,水为清淳作酒尝。携手同行共富路,绿云万里笼花香。”我亦不甘寂寞,再诗一首:“山楂小镇满芳华,万紫千红景色佳。碧户朱门田野阔,彤云翠柳夕阳斜。园丁辛苦披星月,远客乡恩醉晚霞。一曲高歌君莫笑,海增肝胆结奇葩。”

通渭之行,往来三天,难以尽言。告别了海增,我们踏上了归程。回兰路上,八十六岁的原中共定西地委书记张国维深有感触地说:“我在定西工作三十八年,一直为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奋斗,这次看到通渭天翻地覆的变化,太欣慰了,确不虚此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啧啧称赞,打心底里为通渭的今天而高兴。“春风杨柳花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已经成为中华大地的真实写照。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