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源文化拓荒牛
——记渭源县旅游局原局长徐化民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牛静文
他是情系桑梓的辛勤耕耘者,他是渭河源文化的早期挖掘者,他是渭源旅游业的拓荒者,他就是渭源县旅游局原局长徐化民。
徐化民14岁参军,当过班长,做过打字员和图书管理员,9年的军旅生涯把这位土生土长的“放牛娃”打磨成多才多艺的青年才俊。
从部队转业后,徐化民先后担任渭源县文化馆馆长、旅游局局长、文联主席等职,现为甘肃省作协会员……
从军营时的青涩年代一直到现在的耄耋之年,他在渭河源文化的海洋中纵情徜徉。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徐化民便开始了他以渭河源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文艺创作。诗歌《我们是大地的缝纫师》,小说《猫眼》《人情》《补山传奇》《鹿鸣之喜》等10余篇作品在《陇苗》《飞天》《黄土地》等省市刊物发表,散文《野花儿赞》《九月面蛋红满山》获定西地区优秀文学奖,剧本《关家庄》《渭水盟》荣获定西地区“五个一”工程奖和创作一等奖。
徐化民把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倾注到了对渭河源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整理之中。他风尘仆仆,不辞辛劳深入渭河上下采风,广泛搜集整理民间关于渭河源文化的相关资料。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古籍中寻找雪泥鸿爪,在文献里探寻渭源史实,在历史遗迹前驻足查对、实地考证,思想沿着渭河漫步,文字沿着渭河行走。终于,《莲峰山风土录》《渭水源头》等书籍先后问世,开启了当代对渭河源文化梳理与归纳的先河,是渭源本土人才第一次以专著形式展现渭河源文化,这些散发着浓浓乡土味的图书成为渭河源文化的开拓之作和代表作。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渭河文化的痴情和对渭源旅游事业的关注,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徐化民事业的第二道风景。1994年,徐化民担任渭源县旅游局第一任局长,这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在渭源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他满腔热情,走遍了16个景点的山山水水、一梁一峁。他骑着自行车,啃着干馒头,跑景点,察看地形地貌,挖掘历史传说,撰写导游词,邀请媒体宣传……渭源旅游业迎来了“高峰期”和“黄金期”。
谈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位将大半生与渭河源文化连在一起的老人,依然充满热诚和期待,他语重心长地说,“渭河源文化要繁荣,渭源旅游要发展,离不开一批痴爱文化旅游的文化人才,更离不开一批硬邦邦的好作品,没有这两样,事业发展是绝对撑不起来的。”徐化民退而不休,年届古稀的他曾仍担任《渭源县志》主编,一如既往地牵挂和关注着渭源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2019年10月,徐化民突患重病,卧病在床期间,他仍关心家乡发展,一直笔耕不辍,心系家乡,撰写了《渭源新景联集》《渭源美景迎客人》等10余首诗词,87岁高龄的他至今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联播。作为一名党员积极交纳党费,自己不能去交,要求子女给他按时上交党费。
多年来,徐化民深藏功名,尘封功绩,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