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行六大举措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定西新闻网讯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王进学)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按照“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发展思路,抢抓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机遇,加快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过程质量监管,全力打造“中国药都”“康养定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率先开出了以定西当归、党参、黄芪三大主栽道地药材为主的6张“定西处方”和“益气安神饮”,有效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推行“良种+标准化”种植保品质。按照地理标志农产品和“三品一标”要求,实施道地中药材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开展道地品种保护繁育、种子种苗提纯复壮与新品种引进选育,建设有机、绿色、道地的高品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93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79%。成功选育出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新品种15个,引进和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120多个,推广仿野生种植630亩,试验研究了10个大宗品种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建立种子种苗基地16万亩,培育中药材产业专业村516个,中药材种植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2.6万亩,其中当归、党参、黄芪三个主栽品种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71%,产量达36万吨,实现产值40多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推行“科技+精深化”加工保增值。加快推动中医药生产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改造,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技术协作,积极开展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和中药原料药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培育发展现代中成药大品种,切实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中医药精深加工产品呈多元化、系列化、高值化发展态势。全市共有各类中药材加工企业103户,其中药品生产企业74户,规上企业29家,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6户,年中药材加工量33万吨,年加工产值42亿元。培育发展中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型企业6家,申报国家专利110件,实施科技合作项目80多项,在研新药4项,取得科技成果172项,制剂生产企业拥有药品批准文号339个。
推行“市场+现代化”交易保收益。健全中药材流通体系,建成以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康美西部中药城、渭源渭水源中药材中心、渭源会川江能中药材综合市场和岷县当归城交易中心等中药材市场为龙头,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为平台,产地集贸市场、乡镇收购网点、电子商务为补充的中药材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了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通过系统整合仓储管理、金融兑付、网上交易、代码识别、射频识别、快捷配送等流程环节,大力推动中医药平台经济线上线下协同融合发展,构建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医药商贸流通体系。坚持把推行“两证一标识”追溯管理作为市场准入必要条件,在渭源县、陇西县、岷县建立乡(镇)、企业(合作社)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三级追溯平台,倒逼生产经营主体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11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建成中药材类电子商务平台10家,开设网店1846家,中药材交易量达104万吨,实现交易额210亿元。
推行“质量+专业化”检测促提升。按照“无标建标、缺标补标、有标提标”的原则,研究制定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红芪5大道地药材、29个规格、92个等级的加工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发布金银花加工技术规范,整理修订《定西市中药材标准汇编》,收录《当归种子繁育技术规程》等大宗种植中药材的甘肃省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59项,有效保证了全市中药材质量。加速推进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与标准体系相配套的检验检测能力,甘肃数字本草检验检测中心通过扩项新增中药材及土壤检测能力66项,涉及中药材、中药饮片、药用辅料、农产品、水、土壤等多个领域,检测范围基本涵盖《中国药典》(2015年版)90%以上的中药材及饮片。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已完成黄芪、党参、黄芩、板蓝根种子种苗检验规程及质量标准编写,并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地方标准。
推行“康养+规模化”布局促带动。紧盯医、药、养三个环节,大力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成陇西县中医药康养一条街、陇西县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中心、漳县遮阳山景区旅游康养服务区、通渭温泉疗养中心等一批中医药康养基地。在全市所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康养科”,提供中医健康养生服务,市县中医院全面推广药膳服务。以当归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党参、黄芪开展药食同源试点为契机,围绕食材药化、药材食化,鼓励中医药企业成功研发中医药保健食品、药膳、药妆等大健康产品20余款。举办中医药文化旅游节、中医药全产业链观摩体验等系列活动,新创秦剧《渭水医魂》获“敦煌文艺奖”,新编秦剧《李时珍传奇》等完成首演。通过中医药事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以医养、药养、食养、体养、住养、游养、水养、文养等“八养”为主要内容的定西特色康养产业。
推行“园区+品牌化”建设促发展。着力打造中医药产业园区,先后规划建设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县工业园、渭源会川工业园和安定区巉口工业园等5个以中医药为主的产业园,引进一方制药、奇正藏药、康美药业等中医药加工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入园发展,推动形成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的中医药产业集群。陇西县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4.9平方公里的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107家,正在谋划建设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中药材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2020年,陇西县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232亿元,对GDP的贡献率28.6%,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24%,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57%,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30%,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建立著名品牌和知名商标培育机制,全市共有中药材方面注册商标31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陇西县被原国家质监总局命名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岷县被原国家质监总局审批为出口当归种植示范区,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六个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其中三届药博会全市共签约49个项目,签约资金100.44亿元,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示了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