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苑
陈兴中:八松,一段青涩的记忆
时间:2018-12-11 08:41:24 来源: 阅读量:372

八松,一段青涩的记忆

陈兴中

小时候,为生计所迫,康乐不少地方,曾经留下我的足迹。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不仅缺吃少穿,甚至连烧炕做饭的柴禾都成了问题。

1971年,我还不满十六岁,正在读高中一年级,弟弟妹妹中年龄最大的,也就十岁出头的样子。

此前一年,我父亲得了重病,久治不愈,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突然之间,我以一介书生一变而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羸弱的肩膀开始负起家庭生活的担子。

记得是在春节临近的一天,村子里几个大人聚在我家门前的麦场边,商量着过几天去康乐山里拉柴的事情。听到这个消息,我摩拳擦掌,兴奋莫名,因为是生命中的第一次,在青春的张力和生活的压力双重作用下,我甚至夜不能寐。

那几天父亲不在家,按照约定,母亲于临行前一天的下午,给我烙好了足够吃四五天的馍馍,并收拾好一床旧被子,附带许许多多的嘱咐。

那时的农村,很少有计时的工具。鸡叫头遍的时候,母亲已为我做好了饯行的饭食,等我吃喝完毕,她已把被窝、装满干粮的袋子和镰刀、斧头等一应家什捆绑在架子车上。

当第二遍鸡鸣在夜空响起时,我们的车队在亲人们的依依惜别声中走出了村子。此次远行,我们一起出门的人力车大概十四五辆,一字走在路上,足足有五六十米长的阵势。远远看去,有如长蛇移动。在行进的队伍中,除一名小我一岁的少年和他哥哥同拉一辆车之外,其余的,都是一人拉着一辆车子。人群中既有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也有五六十岁的中老年。

康乐县城距我们家约有五十多华里,日头过午时分,我们在城西不远的公路边稍事休息。大家一边嚼着干粮,一边抽着旱烟,调笑戏谑,谈天说地。

等我们越过苏家集,来到八松乡时,已是袅袅炊烟弥漫在暮霭里。

印象中八松西南方不远处有一个赵姓人家居住的小村子,在那里,我们走下公路,跨过小溪,于一片苍茫中走进一条山沟。

大概又向前行进了七八里,在山溪旁一处比较平缓的地方,我们的车队终于停顿下来。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大家就地取材,捡来不少枯树枝,接着支起几个石头,开始生火,烧水,喝茶吃馍馍。几个年龄大些的老人,自然免不了要捣罐罐茶,抽几袋旱烟。

吃饱喝足后,人们三五结伙,准备休息,有的在地上垫了些风干的蒿草,然后铺上被子;有的索性把一两床被子直接铺在地上,依偎在一起,拉起剩余的被子蒙头就睡。虽然是数九寒天,由于过分疲劳,钻进被窝后不一会儿,大家便酣然入梦。

第二天一觉醒来,漫山遍野都是白茫茫一片,此时我们才发现,身上盖的被子也落了一两寸厚的雪。于是,大家赶紧起身,一边抖去被子上的雪,一边把架子车清理干净,然后把沾湿的被子搭在车子上晾晒。好在那一天雪后新晴,红日东升时,大伙的心情也得到些许慰藉。匆匆吃过早餐,我们便操起镰刀斧头,分头出没于山林沟壑。

我小时心灵手巧,干活不仅利索,而且多有贪心。那天到山上砍柴,我又犯了同样的毛病。

等我把砍倒的枯树和割来的藤条捆好后准备背下山时,硕大的柴捆却好像故意跟我顶牛,怎么都不愿顺从我的意思。我一次又一次试图把它背起来,但就在将起未起时,它一次又一次把我压倒在地,使我难堪。在多次尝试无果后,我无可奈何,只好拴上绳子,借着山势把它拽下山来。

就这样成天东奔西窜、忙忙碌碌,到第三天太阳快要落山时,大家装好车子,草草吃过晚饭,急切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当我们走到那天经过的小溪边,只见道路已非旧时模样,溪水流溢形成的冰面足有七八米宽,装载六七百斤重的架子车已经不能轻易通过。大家察看地形水势后,我和几个青年人不由分说,脱下鞋子,赤脚拉起一辆辆车子来回摆渡。等车辆全部过尽后,我的脚已经冻得麻木,坐在地上穿鞋时才发现双脚被冰碴割破几道口子,殷红的鲜血不断渗出。由于情势紧急,我顾不得伤痛,只好连血带水穿起鞋袜,与大伙一起拉着柴车走进暮色里。

那时,临洮、康乐周边,除了212国道,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人们出门,不是土路,就是砂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拉着荷载六七百斤的人力车在路上行走,还是非常吃力。就这样反反复复,走走歇歇,直到第四天日上三竿,我们才走进康乐县城,在县城东北角快要出城的餐馆里,大伙吃了离家后的第一口热饭。

大约十点多钟光景,我们的车队来到虎关,在那里,我见到了父亲和前来迎接各自亲人的众多乡亲。由于连日劳累,说实话,那时的我们,已经疲乏到了极点,而前面剩余的十多公里路程,我们不仅要涉水渡过三岔河,并且还要盘爬几道大坡,这些路段,一辆架子车非三四个人联手,根本无法经过。

当天下午太阳偏西的时候,我们的车队终于走进了村子。回到家里,母亲早已为我和父亲准备好了饭食。坐在暖烘烘的土炕上,面对父母赞许的目光,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热流。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