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余册红色书籍 二十多年收藏情怀
——我市农民收藏家邢鸿创办红色展览馆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文爱凤 通讯员 姚 玲
十月的定西,秋意越来越浓,松针绿、枫叶红、银杏黄……将整座城市装饰得五彩缤纷,美丽动人。从新城区驱车出发,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安定区西川安置点,紧接着进入一条巷道,拐了几个弯后,便来到了由邢鸿个人创办的“红色文化展览馆”。
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章》《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毛主席语录》《列宁文选》、徽章、奖状、证书,各个时期的报纸、杂志,以及长征时期红军用过的电话机等一批红色历史文物资料。
一整套十二本《中国共产党党章》(十二大和十三大合印在一本上)摆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内容包涵七大至十九大,七大的那本党章比较特殊,它的封皮颜色不同于其他十一本的大红色,是看起来有历史感的浅黄色。翻开,首页上是用大红繁体字写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字样。
七大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七大党章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邢鸿说,当时他已经收集全了其他党章,唯独缺少七大的,这让他发愁不已。终于,2015年他去西安的一个古玩交流市场上“淘宝”时,机缘巧合碰见了七大党章,并最终以600元的价格买下了它。“至此,所有党章全部收集齐全。”邢鸿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套竖排繁体版的《毛泽东选集》被邢鸿视为珍宝,而这其中最宝贵的是刊印于1977年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怀着敬重之情,记者打开了这本书页有些泛黄的书,翻阅至《祝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大胜利》这一章节,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的给中国人民志愿军负责人的指示。 邢鸿介绍说,目前馆内共有250多本不同版本、不同印次的《毛泽东选集》,但只有一本是第五卷,因为第五卷只在1977年刊印过一次。
紧挨着《毛泽东选集》的是一台老旧电话,分为主机和辅机两部分,其话筒为黑色钢铁、机身是白色木质,电话机内的各种电线、零件大部分显露在外面,机身周边的木头已有些掉落。这是长征时期红军用过的电话机,是2013年在会宁的一个古玩店里花800元买来的,邢鸿说,“因为当时收集有不少长征时期的书籍,想着将电话机放到一起也是一个组合。”
“我的梦想是创办一家红色展览馆,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算是我对党百年华诞的一份贺礼,对国家的一次深情告白。”邢鸿目光中透着坚毅。
今年58岁的邢鸿,出生于安定区香泉镇池沟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家里,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是听着红色歌曲,看着红色电影长大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都深深地感染着他,让他爱上了红色文化。
从三十多岁开始,他便一边做生意一边搞收藏。2012年,他毅然决然地停下了手中的生意,开始走南闯北做收藏,并于2015年加入省收藏家协会。
“你看,这本《毛主席诗词》内不光收录有不少毛主席作的诗词,里面还配有19张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呢!”邢鸿拿起一本红色封面的书说。翻开书页,毛泽东从青年到老年的照片一张张出现在眼前,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集体立功纪念证’,这是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画像,这是各个时期的报纸刊物……”邢鸿兴致勃勃地一一介绍着。
参观完“红色文化”展厅,记者相继来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展厅,并一一参观了背篓、犁耙、筛子等农用器具和老牌自行车、马灯、秤杆,三四十台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收音机、电视机,以及“计划经济”时期不同省份、不同面额的粮票、布票等生活日用品。
“把这些老物件留存下来,让我们的后代不要忘记祖辈的经历,不要忘记我们来时的路,更不要忘了我们的根。”是邢鸿多年走南闯北、潜心收藏的精神支撑,也是他创办展览馆的初衷。
目前,馆内仅红色书籍就有三万余册,是邢鸿花费了二十多年时间陆续收藏起来的,并前后投资了几十万元,才成功创办了这座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展览馆。
前段时间,省收藏家协会的30多名会员前来参观邢鸿的展馆,并赠送了题有“传承中华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的锦旗。
省收藏家协会第一收藏分会的会长李彪评价说:“邢鸿投入大半辈子心血与大量资金创办的这所红色展览馆,体现了他一心向党、传承红色精神的担当,对后世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他的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与宣扬。”
刘山三是一位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退休干部,也是非物质文化陇中小曲传承人,他给邢鸿赠送了自己多年前亲手制作的一套戏服和一本自己创作的《陇中小曲》,并鼓励他将红色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让越来越多的人参观并了解他的展览馆,是邢鸿当前最期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