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霞飞
“太感谢你们了!正愁学费呢,你们就来了。”季玉丽激动地说。5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成功办理,让她的学费难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今年8月,家住岷县闾井镇的季玉丽如愿收到了甘肃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她拿到录取通知书高兴的同时,又担心入学将要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
“农村家庭要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实在是太难了。”季玉丽说。
岷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闾井学区大学生贷款负责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到季玉丽,详细了解她家的具体困难,并对她讲解资助政策,学费可算是有着落了!
开心之余,她又面临新的难题,她的父亲外出打工不在家,母亲摔伤不能到现场签字,这就意味着按照正常程序,她还是申请不到助学贷款。
“为更好体现‘把事办实’的工作作风,我们驱车80多公里,将办理助学贷款的设备搬到季玉丽的家里,专程为她办理贷款手续。”岷县资助中心主任何爱军说。
在季玉丽家中,工作人员帮助她注册信息、填写申请表、扫描附件、签订合同,并提醒她入学报到时要上交贷款受理证明。
今年,我市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各级学生资助部门严格按照“严防疫情、服务群众、应贷尽贷、简化过程”的原则,全力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凡有贷款需求的学生,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都积极为其办理助学贷款,并为“三类户”学生开通了绿色通道,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得到真正体现。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解决贫困学子“急难愁盼”事,各县区资助管理中心合理划分了办理区域,下沉办理点26个,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有效避免了群众多跑路、长跑路、跑长路,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针对因残疾、大病等原因确实无法到现场办理的学生及家长,提供“送贷上门”绿色服务和延伸服务,做到大学生生源地贷款无缝隙、全覆盖。对未返乡和疫情风险区的在校大学生及时开通了远程线上办理业务,实现助学贷款零成本办理。
自2007年我市启动生源地助学贷款以来,已为全市36.2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28.2亿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进展顺利,贷款总量稳定增长。2021年,全市共为4.24万名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签订贷款金额2.8亿元,其中线上办理2.5万人、送贷上门876人,贷款人数和贷款金额均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