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放飞的风筝
潘硕珍
《红楼梦》第七十回写道,某年清明节,一只断线的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提醒了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和媳妇丫鬟们,他们都竞相放起风筝来,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有凤凰的,有大螃蟹的,更有大蝙蝠的……
红迷们都知道曹雪芹的扛鼎之作《红楼梦》,却很少知道他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编纂成书的《南鹞北鸢考工志》。
梁实秋在其小品文《放风筝》里写道:“北平的风筝最考究。这是因为北平的有闲阶级的人多,如八旗子弟,凡属耳目声色之娱的事物都特别发展。我家住在东城,东四南大街,在内务部街与史家胡同之间有一个二郎庙,庙旁边有一爿风筝铺,铺主姓于,人称‘风筝于’。他做的风筝在城里颇有小名。”“风筝于”做的风筝种类繁多,有肥沙雁、瘦沙雁、蝴蝶、蜻蜓、蜈蚣、美人儿等。
今读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得知“风筝于”的创业者叫于景廉,字叔度,江宁人,从征伤足,旅居京师,家口繁多,生计艰难,靠裱画卖画为生。这年,于景廉的卖画生意不好,家里已经断炊三天。看着儿女们饥饿无助的眼神,于景廉几乎要去上吊。晚上,于景廉信步出门散步,不想就来到曹雪芹家。他向曹雪芹说起自己的困境,曹雪芹答应愿意帮他们一家渡过难关。曹雪芹问他最近城内可有新闻,于景廉说,听说一王府公子喜好风筝,为了找一个上好风筝,一掷千金。曹雪芹听了,利用自家的竹纸,为于景廉扎了几个风筝,还从朋友处借了几两银子,打发他走了。于景廉将曹雪芹给他扎的几个风筝卖了好价钱,解了燃眉之急。“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当共享之,可以过一肥年矣。’”此后,他跟着曹雪芹学习扎风筝的技术,打出了“风筝于”的名气。
这个故事表明,曹雪芹擅长扎制风筝。曹雪芹萌生了将自己知道的风筝扎糊技术编订成册,用来帮助残疾人谋生的想法。“风筝之为业,真足以养家乎?”曹雪芹到处搜求,分门别类,绘制图谱,编写歌诀。《南鹞北鸢考工志》收录的风筝,既有南方风筝,又有北方风筝,当然也有曹雪芹自己设计的新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