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西 > 通渭
李茂强:卖掉粮食换钱种树
时间:2022-04-20 10:10:48 来源:定西日报 阅读量:74编辑:张艳君

李茂强:卖掉粮食换钱种树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晓军 梁 龙 文爱凤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自己育苗,义务植树,他用逝去的青春岁月换来一片绿树青山,留给小河子村的子孙后代一笔宝贵的绿色财富。他就是通渭县碧玉镇小河子村村民李茂强,20年播绿不止,终让300亩荒山披上绿装,他栽的树亦如他的名,茂盛、顽强地向上生长。

见到李茂强,他愁容满面,嘴皮干裂。持续一个多月滴雨未下,山上新栽植的柏树苗能否成活,让他感到忧心。

“看天气预报,这两天应该有小雨,得抓紧再栽上几棵。”说话间,李茂强挑起一担水提上一棵柏树苗,大步流星朝山林走去。

穿过山脚下一片茂密的柏树林,山势猛然陡峭起来,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往上爬。李茂强放下水桶,一手提着树苗一手拿着铁锹,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用锹尖在砾石层上剜出一个个小坑当台阶,踩着小坑行至半山腰,他挖出一个鱼鳞坑,放苗、培土、提苗、踩实、浇水,整个过程一丝不苟。

虽然山坡上柏树已经繁茂稠密,但李茂强还是会在较大的树空隙间补植一些小树苗,他管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植树叫“堵豁口”,意思是不让地表裸露,远眺只见林不见土。

“这面山叫石咀山,牛谷河对面的山叫对坡屲,这两面山坡上的300亩柏树都是我一个人栽的。最早栽下的柏树,树冠已经有5米了。”李茂强说。20年来,他日复一日,一有空就上山栽树,已经栽了1万多棵柏树。

放眼望去,小河子村沿牛谷河两岸的山坡,大片的侧柏林已郁郁葱葱,绿色从山脚延伸到山顶。

今年55岁的李茂强,是通渭县碧玉镇小河子村人。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他就辍学帮父亲务农。“那时候家里真是穷得揭不开锅,一年当中想吃一顿白面饭都等不到。”李茂强对小时候挨饿的记忆刻骨铭心。

上世纪80年代,人们虽然吃不饱肚子,但一直保持着在庄前屋后植树的习惯。李茂强的父亲也不例外,他将砍下来的杨树枝、柳树枝插到地里,过不了几年就能长成大树,这激发了李茂强通过发展育苗来致富的灵感。

由于小河子村位于牛谷河下游,气候温润,育苗成活率高,很快发展成为全县颇有名气的育苗基地,供应着全县造林用的杨树、柳树、槐树等苗木。随着造林树种多样化的需求和城市绿化品味的提高,侧柏苗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看到商机的一部分村民开始侧柏育苗。

“侧柏育苗成本很高,当时柏树籽一斤就要18元,施肥量也很大。”李茂强说,为了育苗他借遍亲戚朋友,甚至连家里的粮食也卖掉换成钱,好不容易凑够4000元,育了两亩侧柏苗,后来又陆续繁育了三亩,大约有两三万株。

当时,侧柏苗销路很好,但李茂强在卖出一小部分树苗后,却决定将好不容易育成的树苗无偿栽植到村里的荒山上。“别人育苗都为了赚钱,你把苗子都栽到山上难道就能变成钱?”面对妻子的埋怨,李茂强毅然决然地扛起铁锹、提着树苗,走向孤独的造林之路。

在李茂强的记忆中,村里的石咀山一年四季就像和尚头一样光秃秃的,几乎寸草不生,每逢下暴雨就会发生泥石流。他十分羡慕南方一年四季绿树常青,希望家乡的山也能够绿起来,这样就可以改善生态,防止水土流失。

“反正自己育的树苗栽到山上也就费点力气,又不需要额外投本花钱。”抱着这样的想法,2003年春季,李茂强在石咀山栽下第一棵柏树。

“石咀山上只有石头没有土,寸草不生,还能种活树?”“那山太陡,羊都爬不住经常就滚沟里了,更别说人能把树苗背上去。”“那人就是年轻力气多,闲着没事干。”……村民们的指指点点并没有浇灭李茂强植树造林的热情。

栽树并不是轻松活,由于山势太陡,搬运树苗和挖坑浇水都特别累人。“我经常是分段转运,分几天先把树苗背上山,再集中几天时间把树苗栽到坑里。”李茂强说,由于山表面都是砾石,挖坑太费劲,一年光铁锹把弄断几十根。有些坑挖开里面全是石头,还得回填一些土才能栽树。挑水上山更不容易,得在山梁上铲出一些放水桶的平台,再把桶里的水舀到壶中提上去浇树。

2003年虽然干旱,但他栽的树全部成活,这更加坚定了他将荒山变青山的信心和决心。“那时候人年轻,心劲大,种树也感觉不到乏。”李茂强说。

后来,他学会了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天不下雨就挖坑,天一下雨就栽树,这样不仅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李茂强说:“下雨天栽树不用浇水,挖树苗时也可以少带些土坨,这样一次就能多背些树苗。”尽管他对这套行之有效的植树方法自鸣得意,但在妻子眼里却不以为然。

“下雨天,别人都趁不能下地干活好好休息,偏偏他就闲不住,非要去栽树。”看着丈夫那么劳累,妻子张映娃对李茂强感到心疼,但又无力改变。她知道丈夫半辈子就爱栽树,一到山林他就显得格外精神,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树多了,山绿了,李茂强也变老了。由于常年植树,上山下山来回跑,他的膝盖损伤严重,腿脚也不似年轻时的灵活。但闲不住的李茂强,忙完地里的农活就拿着铁锹往山林中跑,要么挖坑,要么种树,要么护林,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陀螺。“说实话,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当时想着把地里育的苗子不要浪费,种到山上改善生态环境,没想到现在竟然成为留给小河子村子孙后代的一笔绿色财富。”行走在林间,看着自己亲手栽活的一棵棵柏树,李茂强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小河子村两面山坡虽然柏树已经成林,但还有许多豁口要堵,有些山头看起来白花花的,特别难看。”李茂强说,趁身上还有力气,要将义务植树继续下去,把地里剩余的近万株柏树苗全部栽完,并在山上栽些牡丹,这样就能吸引外地人来观赏游览。

说起牡丹,李茂强像打开了话匣子,俨然一个牡丹专家。因为从小喜欢花花草草,让他对“百花之王”的牡丹十分神往。40岁那年,他从邻居家采摘了几颗牡丹籽扔到地里看能否出苗,就是这么不经意间的试种却为他打开了牡丹育苗的另一番天地。

目前,李茂强的牡丹园颇具规模,并套种苹果树给他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牡丹全身是宝,除了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也很高。”据李茂强介绍,牡丹是夏季休眠树种,生长期内对养分、水分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山坡地种植,不仅是发展乡村观光旅游的名贵花木,也是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生态树种。

“南方一年四季绿树常青,我们的山什么时候能绿起来呢?”当初栽下第一棵树时心中的梦想,如今已变成现实,但李茂强说自己心中还有另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将家乡变成牡丹摇曳、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的心往之地。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