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
■ 王国军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但受粮食种植效益偏低、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条件差等因素影响,农村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撂荒现象,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如何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首先,针对近年来出现的“70后不愿意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老年农民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大力实施“回乡创业”工程,吸引有技术、有想法、有朝气的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倾斜扶持,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实现农业生产与务工创收两不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其次,撂荒地大多是山区坡地或细碎地块,设施条件较差。基层党组织要大力宣传撂荒地整治政策,推动农户自主复垦复耕,对不能按期复耕的,集中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大力改善耕作条件,提升宜机作业水平,让偏远的土地不再“沉睡”。同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公司对撂荒地进行开发利用,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市场化机制,因地制宜打造以优质粮油、果蔬、花椒、中药材等为支撑的农业产业集群,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我们要通过撂荒地复耕、土地流转盘活闲置资源等举措,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临洮:撂荒地变成“金土地”
■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亚海 通讯员 杨忠平
“家里6亩地,早年间,麦收时节,放眼望去,麦浪滚滚。”看着翻耕好的土地,临洮县辛店镇上杜家村村民江书明感慨万千。江书明说,近年来,孩子们都外出务工了,而他和老伴随着年龄增长,在勉强种了几年胡麻、玉米后,只好放弃耕种。“务农一辈子,地荒了,心里不是滋味。”
“如今,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临洮县农机中心主任康维东说,一到农忙时节,务工人员回不来,留守人员又因为地多人少无法按时耕种和收割。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推进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合作金融‘三位一体’农村综合改革。”临洮县委书记许树德说,县上构建起了以耕种收服务、农机人员技术培训、农机具维护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18个乡镇组建成立52支农机服务队,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农机服务队队长,采取“机械入股、统一派工、单机核算、定点维修”的方式,为群众提供耕种收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服务,有效破解了群众“在家种地收益低、外出务工地撂荒、种地务工两难顾”的问题。
针对相对集中连片但条块多,农民一家一户种植产出少效益低而导致的撂荒地,临洮县引进有意愿、实力强的合作社,组织群众和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撂荒地交由合作社统一复耕代种,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
与此同时,临洮县按照“三变”改革思路,将群众土地资源和村集体托管成本折股量化,经营土地所得收益按股权向村集体和群众分红,以托管经营土地取得的“村集体经济增收+群众效益分红”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绑”在一起,在有效解决“无人种地”和“谁来种地”问题的同时,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据统计,临洮县共引进4家企业,203家合作社加入到撂荒地的治理中,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撂荒地治理2550亩,动员群众复耕撂荒地2231.5亩,预计可实现产值102万元。
安定:撂荒地里种下“新希望”
安定讯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张璐璐 李建平)今年,安定区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通过拉网式排查,无死角整治,确保现有耕地应种尽种。
走进青岚山乡上坪村撂荒地整治马铃薯种植基地,机器轰鸣,人头攒动,近700亩的撂荒土地经过翻土、整行、平土等一系列工序,变身为一块块良田。而在凤翔镇义安村的田间地头,同样可以看到村民们正在收拾撂荒地里的杂草,一台台推土机在村民身后翻耕土地,而推土机后面,则是一大片新翻耕的土地,格外壮观。
为确保撂荒地整治行动有序推进,安定区坚持“因户因地分类施策”原则,把各乡镇作为撂荒耕地恢复生产的直接责任主体,组织镇、村、社干部入户入地调查,准确摸清耕地撂荒底数,细致分析撂荒原因,研究制定整治措施。通过“积极动员农户复垦复耕、亲友代耕代种、经营主体复垦复耕、托管服务复垦复耕、争取项目复垦复耕、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干部复垦复耕。”六大措施,确保耕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通过前期扎实细致的排摸,全区现有撂荒土地4.7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4.41万亩,整治完成率达93.59%。
岷县:“唤醒”撂荒地 播种“希望田”
■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魏姣 任彬
连日来,岷县抢抓天气晴好、农耕生产的有利时机,多措并举、统筹谋划,持续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盘活土地资源,抓紧复耕复种,保障人民“粮袋子”。
在周家山村条黎坡撂荒地开垦现场,大型农机正在清理荒草、疏松土壤……几天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这片田地已实现了土地平整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村打算整治撂荒地300多亩,目前已整治了100多亩,计划下周全部完成。”周家山村专职化书记梁林霞说,“对于整治过的撂荒地,农户想要自己种的,我们为其发放洋芋种子,他们不愿意种的,我们交由合作社统一种植。”
十里镇周家山村条黎坡撂荒地开垦现场。魏姣 摄
周家山村条黎坡是岷县撂荒地整治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岷县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结合实际,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推行“农户自行耕种及亲友代种、向农业经营主体或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农机(种植)合作社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提供托管服务、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的模式,让撂荒地真正变为群众的“致富良田”,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源”。
“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撂荒地整治8413亩,对于整改后的土地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杂粮、油料等农作物。”岷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吴晓娜说。
陇西:盘活撂荒地 激发新活力
■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爱平 崔翔龙
初夏的陇西大地,草木葳蕤,生机勃勃。
陇西县首阳镇罗家山村经过大型机械整治过的一层层梯田依着山势而走,镌刻出一条条优美流畅的“大地曲线”,和镶嵌在绿树丛中的农舍道路相映成趣,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已经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里,多台“东方红”拖拉机穿梭其中,深松土地、点种马铃薯一气呵成,很快就完成了几亩地块的耕种。不远处,黑色的地膜里,早些时间种下的马铃薯原原种已发芽破土。
罗家山村位于陇西南部山区,地块狭小,机械化耕作难度大,种地成本高,加之近年来劳动力不断转移,致使该村660余亩陡坡地撂荒。为了让这些沉睡的荒地变为良田,今年来,罗家山村通过积极争取,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原本地块窄小、不便耕种的撂荒土地按照“小块田变大块田”的模式,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了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增强生产的便利性。
土地整改好了,怎样发挥其效益又成为该村的一道难题。经过动员,部分有劳力的家庭将承包地重新复垦,种上了玉米、洋芋等农作物。剩余的部分村决定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罗家山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兜底。今年,该合作社利用项目资金,购买了3台拖拉机和十余套配套设备,为村上提供从耕作、种植、管理和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并将流转的土地打造成马铃薯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村民致富和集体增收的双赢。
据了解,今年以来,陇西县通过群众复垦复种、亲朋邻里代耕代种、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农业生产托管、农田项目建设治理、村集体经济组织兜底等形式,因地制宜整治撂荒土地6.03万亩,其中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撂荒土地4146亩。
渭源:昔日撂荒地 复耕现生机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闫莉
为坚决扼制耕地撂荒,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今年以来,渭源县通过群众复垦复种、亲朋邻里帮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户流转、农业生产托管、农田建设项目整治等形式,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加快撂荒地整治步伐,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
“现在国家的政策非常好,种粮食有相关的补助政策,我们王家山村的土地并不多,完全可以通过机械让这些土地动起来,有两三年的精心经营,撂荒地又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金土地”,路园镇王家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会元说。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综合治理,着力提升整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住春耕生产有利时机,切实保障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让‘撂荒地’变成‘致富田’,复种‘新希望’”。祁家庙镇副镇长乔应红介绍道,“针对辖区内离散型撂荒地,我们采取合作社流转,鼓励农户自种等措施,统筹使用种子、化肥、劳力、机械等资源,切实激发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
截至目前,渭源县已完成新排摸撂荒地整治9874.19亩,占新排摸撂荒地11522.19亩的85.69%。其中,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整治86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160亩、土地流转整治4691.8亩、群众复垦复种2048.06亩、代耕代种2114.33亩。
通渭:荒地变“粮”田 山乡展新颜
■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田倩倩 刘祥龙
初夏时节,在通渭县平襄镇曹坡村的一片闲置田中,旋耕机、铺膜机正在作业,农人在不远处忙着覆膜。今年起,这片撂荒地将成为种植大豆、玉米、小杂粮的“产业田”。
“半个月来,我们铺膜面积达到700多亩,目前已种植春小麦400多亩。”通渭县浩乐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永红介绍说,去年以来,合作社共流转曹坡村土地1100多亩,主要用于玉米套种大豆和春小麦、小杂粮。
今年以来,通渭县聚焦粮食安全战略,将撂荒地整治作为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流转作为撂荒土地整治、复垦生产、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大力推动耕地撂荒整治,昔日“沉睡”的撂荒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油府村位于新景乡西北部,今年以来,该村自筹资金购买了大型农机,并与农户协商,将撂荒土地流转给村级合作社进行集中整治、经营。
油府村党支部书记张象辉介绍说,“村上依托村集体合作社从农户手里流转了400亩撂荒地,目前已经开垦300亩,种上了小麦和玉米。”
为有效解决缺劳力、散户复垦种植效益低导致的撂荒问题,通渭县把社会化服务作为撂荒土地整治、复垦生产的有效手段,着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确保撂荒地整治成效。
平襄镇曹坡村农机服务队正在整治撂荒地。陈佰万 摄
“我家有30多亩地,这几年由于缺少人力把地都荒了,如今,通过托管,土地都种上了,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土地里还有一定的收入。”陇阳镇中庄村党支部书记曹兴说。
通渭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经服务站站长杨天水介绍,通过社会化服务,特别是村集体创办的社会化服务队伍的大面积作业,有效解决了全县3.5万亩撂荒地的复垦问题。
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通渭县共排摸出7.9万余亩撂荒地,通过多方努力,目前90%以上的撂荒地得到了有效整治。
漳县:撂荒地变身“致富田”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蔡峰
初夏时节,走进广袤的武阳山川,绿意盎然的乡村田野间,到处充满着活力和希望。今年以来,漳县为有效遏制耕地撂荒,保障粮食安全,扎实开展春耕生产“春雷行动”,让撂荒地变回“致富田”,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
四族镇撂荒地整治现场。 邓迎平 摄
“我在后山有七亩多地,由于自己患病,地荒了好几年了。今年,我把荒着的土地全部交给村上托管,麦子和肥料是政府提供的,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武阳镇王家河村村民王守福笑着说道。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漳县坚持把撂荒地整治作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重要举措,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行农户复耕、委托代管、合作社流转复耕等措施,建立春耕生产“五级责任”体系,加快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确保应播尽播、应种尽种。
“土地是农民的根,不能荒着。通过托管等方式,我们对王家河村1000余亩撂荒地复耕复垦,种植了春小麦等粮食作物。”王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惠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亚平说。
在撂荒地整治工作中,漳县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开展农业生产托管,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导致耕地撂荒的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同时促进农户通过合作和联合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同时,该县还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进村宣讲、流动宣传车、大喇叭等形式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有效提升了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并严格按照撂荒地整治进度“日调度周报告”制度,每天对撂荒地整治进展、整治质量和生产物资进行调度,确保高质量完成整治工作。
据悉,漳县今年共排摸出撂荒地7072.3亩,已全部完成整治,荒芜多年的土地,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