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目《风起陇西》,勾起人们对这片土地恢宏历史的记忆,让人想起那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那惨烈激昂的群雄逐鹿,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奇谋勇夺,那耕读于陇上如涓涓细流的人文传承……让我们再次审视这承载厚重历史的黄土家园——通渭。
公元前114年,汉元鼎三年置县通渭,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通渭在夏商周时期为襄戎地,战国后期,秦昭襄王置陇西郡,通渭地属其中,此后数移辖治,多经兴衰,因其地处陇山之西,故统称为陇西、陇中地区。
通渭,如陇中之明珠、陇西之一翼,居丝路要冲之地,携金城门户之余威,得牛营华岭之险峻,年年岁岁,默默前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璀璨的人类文明,“马家窑”“齐家”文化绽放异彩,战国秦长城山梁逶迤,秦嘉徐淑开启五言诗风……浩浩历史烟云,徐徐文明延续,像一幅幅画卷在陇中通渭悠悠展开。
从长城内外的边陲之地到汉唐丝绸之路繁华,从唐王李世民迷路鹿山到三狼受封“三大王”,从药王孙思邈采药艾蒿山到牛树梅蟾姆歌吟,从“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到当代一县三院士,从长征红军主力全部过境和《七律·长征》的首次朗诵到“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一批烫金名片的授予,从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到“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实至名归……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始终伴随着历史的荣辱沉浮,始终以坚韧进取的勤苦追求,孕育出灿烂的诗书耕读文明和勇毅奋进精神,一代代通渭人民接续不息奋斗,才成就了今日之通渭新颜。
山水总归有情,笔墨向来有意。薪火相传的历史会化作土地的骨骼,耳濡目染的文明会成就厚重的文化底蕴。长期以来,勤恳敦厚的通渭人民,朝暮事农耕于垄上,夜栖常读写于陋室,与山野为伴索求温饱,与诗书为友得其精神,挂翰墨楹联于厅堂,雕“耕读第”于门框,上可正其族群精神脊梁,下可昭示子孙修身立德,愿耕田以事稼穑光阴、养家立命,读书以知诗文、达礼仪,是为“耕读之家”所望,以致于崇文崇德、耕读传家、知理达命、和善勤俭之风于陇中通渭盛传。
喜看今日通渭,早已远离了左宗棠之“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血泪奏陈,但见梯田如玉带缠绕山间,绿树参差遍布于沃野,有山间梁卯层林叠翠、溪流河堰碧波潋滟、园林曲径通幽如画,有产业园区遍布乡野、风光互补产能跃升、绿色生态农耕繁盛……城乡处处洋溢着快速追赶发展的蓬勃生机。
人民安居于垄上,产业繁盛乡野,阡陌交通便利,诗书人文溢愈丰厚。从规模庞大的书画创作群体到“通渭小曲”“通渭影子腔”、砖雕、脊兽、剪纸列入中央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翰墨飘香,书画通渭”厚重积淀;从“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到“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诗书传家,耕读通渭”岁月悠悠;从草畜、果品、中药材、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崛起到“陇中百万亩生态产业示范区”的落地建设,“绿色崛起,生态通渭”生机盎然;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国家3A级景区,“陇上神泉,养生通渭”美誉盛传;从全省第三个、陇中唯一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全面建成到“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的确定,“风光互补,清洁通渭”展现时代新妆。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随着“一河两岸、两核四带”城市发展蓝图绘就,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温泉湿地公园、南山生态公园、红色长征公园、西河湿地公园等先后落地建成,通渭正以崭新的姿态,迈步实现高质量追赶发展路上。
通渭,从久远的历史中走过,从古旧的史书中走过,从一个又一个世代相传的故事中走过,从红色革命记忆中走过,从战天斗地的生存抗争中走过,从改革开放的春潮中走过,来到今朝盛世,正从容迈步新时代新征途上,弘扬新的文化精神,书写新的辉煌历史,谱写新的幸福美好时代华丽篇章。 张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