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水润乡村促振兴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张虎强
沿着金牛河顺流而下,便到了群山环抱的寺子乡。站在高处俯瞰而下,初夏的寺子乡绿树绕郭,一片葳蕤繁盛,正如乡村振兴一样,如火如荼。寺子乡将水引入乡村振兴,做足“水文章”,着力从生态、产业和文化方面振兴乡村。
引水上山 染绿荒山
寺子乡生态良好。多年来,乡政府驻地寺子村北面的一片荒山,却成了“心头痛”。这片500多亩的阳屲荒山地,太阳从早晒到晚,蒸发量大,年年栽树不见树,寺子人一看到北山便不自觉地吐出舌头舔一舔自己的嘴唇。
今年,寺子乡新一届党委政府下决心在北山上栽成树,绿化荒山。乡党委书记何晓辉在实地查看和总结过去教训的基础上,反复研究,探索总结出“管理+科技”新模式,形成了一套专门针对北山的“栽树理论”,确保一次造林、一次成林、一次见景。
引水上山是其中重要一环,也是关键一招。寺子乡通过建蓄水池,引水上山、分片浇灌的办法,设蓄水池5座,使用总长3000多米的水管,保障植树用水。
爬上北山,见到了负责绿化荒山的寺子乡人大副主席魏守纪,穿着一身劳保服,脸上和手上被强烈的紫外线晒成了黑紫色。他介绍说,乡上按村划分11个片区,责任包干到村到人,从3月份开始,共栽植云杉等2.7万株。
对寺子乡而言,在北山上种树是一场“攻坚战”。为了确保成活率,从一开始就在“水”上做精细文章:挖好树坑后,浇水、栽树,再浇水,涵养水分;浇水后,及时松土埋土,减少水分蒸发;浇水时追加生根粉,保证苗木根系快速发育;用无人机多频次喷洒蒸腾抑制剂,提高树苗抗旱能力;及时用油漆涂料封闭枝条切口,防止水分流失……
魏守纪作为绿化负责人,在各个片区来回跑,磨破了一双鞋,新换的一双又磨破了边;他随身装着剪刀和各种配件,随时修剪树枝;他熟悉每棵树木的情况,发现长势不好的树,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每天查看、补救……
更多的乡村干部和魏守纪一样,用守望和“扎根”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振兴乡村。
引水润土 催发产业
寺子村位于金牛河、窎咀河的交汇处,河川地面积较大,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合瓜果蔬菜种植。
寺子乡以水定产,发展设施农业种植。今年4月,通过产业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在寺子村实施无籽西瓜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出生于1989年的王喜刚是寺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南方电子厂打工,2020年,他回到家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和群众一起查看西瓜幼苗,检查灌溉管道。
他说:“设施农业对于寺子村的群众来说是个新事物。水是设施农业的关键,寺子丰富的水资源给新型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村上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乡亲们带来更多的收入。”
刚开始的时候,群众对种植西瓜持观望态度。王喜刚和镇村干部一起,一户一户地做群众动员,动情说理讲政策,耐心细致做工作。
“我们有便利的水资源,有水就能种成瓜。”这句话,给群众吃了定心丸。乡亲们同意了,项目很快投建。现如今,放眼望去,一座座设施农业大棚在宽阔的河谷地上铺陈开来,河水滋润着青青幼苗,生长着产业振兴的无限希望。
更多的年轻血液正如新型的农业一样,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昭示着乡村新的希望和力量。
引水入池 激活文化
花亭村是寺子乡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旁有一溪清流,与花亭村千年相伴,浇灌农田,润泽乡民。水与石相生相伴。花亭村石头多,石匠也多。自古以来,人们便刻石作为生产工具,雕石装饰生活。
千年来,与花亭村相伴相随的还有深厚的秦腔文化艺术。在花亭村,人人都会唱秦腔,花亭人最拿手的好戏便是秦腔名剧《花亭相会》。但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秦腔艺术在花亭村被封存在历史中,偶尔有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哼唱几句,也随风而去,留下一声遗憾的叹息。
今年,寺子乡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用文化的力量振兴乡村。
花亭村引水入村,修建“荷塘月色”景观,并利用石刻等技术,在水池上修建亭台,打造《花亭相会》秦腔剧实景演出场所。把水和秦腔艺术文化融合起来,走自己特色的文化振兴之路,匠心独具,别有特色。
张伟老人在“荷塘月色”建设现场,“监督”工程进展情况。82岁的他,对于花亭村悠久的秦腔文化历史如数家珍,“从宋朝的时候开始,花亭人就开始唱秦腔,祖祖辈辈有很多戏班子流传。关键是花亭人爱文化。”
一句“花亭人爱文化”,点出了文化振兴的必要和力量。
正在花亭村督查工作的何晓辉是“荷塘月色·花亭相会”秦腔剧实景演出地建设的“始作俑者”。他介绍说,寺子乡赋能各种本土资源,挖掘深厚的本土文化,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建设文化乡村。
渭源:共建绿色水源 助力乡村振兴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乔彩凤 通讯员 潘建荣
作为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近年来,渭源县紧盯水源置换、饮水保障、水生态修复等工作,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做好引洮供水“大小动脉,毛细血管”基础工程的同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城乡“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为方向,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加快供水工程改造提升。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成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保障。
春日渭水向东流,如诗如画秀小城。(图片由渭源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该县积极争取到中央黄河流域奖补资金7000万元,遵循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及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实施黄河流域渭源县2.6公里水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建设工程。贯彻“以人为本、绿色自然、持续发展”的宗旨,围绕“人、自然、和谐”的主题,建设“生态、舒适”的生态廊道,形成以生态性、自然性、亲水性、休闲性为一体的河道水环境,实现渭河“河畅、岸绿、路通、景美”的总体目标,以“美”字为标,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我们树牢项目为王的理念,编制完成《渭源县‘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高质量谋划供水项目10项,总投资6.51亿元。统筹水资源、水工程、水灾害、水生态、水管理系统治理,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扩大耐旱作物面积等,挖掘农业节水潜力,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全县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渭源县水务局局长毛卫东说。
“按照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渭源县加快农村供水智慧网建设,先后完成会川镇和莲峰镇镇区供水工程,农户更换智能水表2.4万块。今年实施的3个供水工程,将安装主管线计量设施88套,为农户更换智能水表5.4万户,并在各乡镇水务站同步建设智慧水务平台。着眼农村供水“三更”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实‘五个三’保障机制,建设网格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保障饮水工程健康运行。”会川镇区供水工程管理站站长朱卫东介绍说。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以县城区供水、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6处集中供水工程为主,22处小型提水工程和人饮解困工程为辅的供水保障体系,完成自来水入户7.67万户,自然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西南部水厂遴选为省级四星级水厂,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安定:高效节水灌溉赋能乡村振兴
安定讯 黄金五月,万物和美,乡村风光独好,安定区水灌区迎来了灌溉高峰期。
“这个水池子修得非常及时,非常好,放水都非常方便。”这是位于内官营镇清溪村六社,引洮工程两万方灌溉蓄水池建成后,村民马如池的心里话,水比原来充足,而且随时随地灌溉,再也不用一天到晚,担心排不上队,影响蔬菜的播种,村子里的群众都很高兴、也很满意,现在灌溉有保障,今年准备种七茬蔬菜,只要市场价格好,就能挣更多的钱。
图为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雾培马铃薯长势喜人 郭强 摄
蓝天白云下,联动温室全自动喷灌设施,沥沥淅淅“下着小雨”。在位于安定区内官营镇林川村的内官中部产业园的高效农业、节水农业不仅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而且实现了倍增效应。“标准的阳光雨露,真正的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再过十来天,我们就迎来今年的收获节。”产业园区技术员刘奕言一边感慨一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之前我们没有安装节能喷灌,我们的年用水量是8000到10000方左右,每年马铃薯原原种的产量为1000万粒,每年只能种植一茬。现在安装了节能喷灌,年用水量缩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每年的用水量在2500方到3600方之间,而且马铃薯原原种产量每年达到了2000万粒左右。”
“我们内官营水利工作站通过水源置换、关井压采等多种举措,成立5个灌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引跳一干1支渠、总干3/4/5支渠和2020年高效节水田间配套项目,采取“办卡缴费、刷卡用水、精准计量、智能管理”的方式,推广“田间自来水”模式,保障每一亩水地得到灌溉。”安定区内官营水利工作站副站长史海民介绍说,为全面做好2022年夏灌工作,提高抗旱措施,确保输水畅通,助力乡村振兴。加快高效农业灌溉进程,确保内官营镇4.7万亩农田得到实时灌溉。
“我们结合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以及农业部门高标准农田项目,创新田间自来水灌溉模式,让5.7万亩农田喝上了自来水,马铃薯、蔬菜等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真正把灌区农田变成了良田、丰收田。”安定区水务局农村供水股副股长李永鹏介绍说,近年来,安定区以完善田间灌溉和农村安全饮水,提高引洮水资源利用率为抓手,以供水入户全覆盖和灌溉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快推进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14.35万亩。
灌区流水潺潺,深耕“新土地”一派生机……从符家川镇、内官营镇到关川河谷地带的鲁家沟镇,一池池碧蓝碧蓝的洮河水,在微风的轻拂下,洋溢起恬淡幸福的浪花。安定人在洮河水滋润下,勤劳耕耘,赋能乡村振兴新画卷。 郭强
临洮:用好水资源 夯实水支撑
临洮讯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亚海)近年来,临洮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紧紧围绕水资源利用、取用水监管、水生态保护三个方面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全面夯实高质量追赶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水资源保障基础。
该县坚持“合理分水、全面节水、科学用水”的原则,把节水控水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全县节水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进用水强度控制、节约用水监管、工业节水减排等工作,进一步推动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据统计,全县累计在东部干旱山区建成集雨节灌水窖33750眼,发展集雨补灌面积12.1万亩,修建自流塘坝72座,总库容46.46万立方米;建成各类节水载体15处,供水管网综合漏损率下降到11.41%。
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治水方针,全面排摸取水口及取水监测计量现状,依法整治取用水突出问题,规范取用水行为,健全取水口监管机制,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取用水口摸排工作,并全部录入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系统。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持续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据统计,全县已完成测控一体化闸门改造18处、阀井建筑工程9处、手动闸门建筑工程13处、巴歇尔水堰槽31座,建成了灌区水资源管理自动化调度中心,完成农村水价改革面15.48万亩,累计投资813万元;同时投入资金90万元,完成县内洮河灌区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临洮县衙下集镇节水型机关建设两个省级水资源费实施项目。
持续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完成城乡居民供水8处水源地划分工作,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断面水质监测,各类水质均达到相关标准。深入落实河长制,压实8名县级河长、56名乡镇级河长、274名村级河长责任。今年来,共带动各级河长完成巡河7014次,完成巡河率38%,排查整改以洮河为主的河道“四乱”问题121个,完成了9条河道的健康评价工作。
陇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新定西讯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张爱平 崔翔龙)近年来,陇西县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多措并举,进一步夯实水利工程基础,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加强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2015年,陇西县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长期困扰群众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目前,全县52.48万城乡居民已彻底用上了安全的饮水。去年,为了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陇西实施了总投资1.61亿元的引洮一期陇西城镇供水首阳水厂调蓄池工程建设,工程完工后,将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备用水源;实施了总投资683.75万元的陇西县菜子镇中川村樊家山备用水源工程,工程建成后解决南部3镇3.67万人的应急吃水问题。同时,推进了农村供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
水是农村的命脉。近年来,陇西县紧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补齐灌溉工程设施短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和产出效益。2021年,实施了总投资281.04万元的陇西县2021年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对渭丰渠、陇丰渠、陇渭渠、三干渠渠系计量设施配套及渠道维修改造。实施总投资7033.58万元的陇西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52万亩。同时,针对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等灌溉区域,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农村自来水供水管网提供水源,加大引洮水资源利用,鼓励群众加大设施农业、庭院经济、林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并积极发展喷灌、管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深化河长制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该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谋划了总投资4.62亿元的渭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陇西段)。利用无人机和视频监控,不定时对全县河流进行无死角、全覆盖巡查;对重点区域、重点河段和敏感水域进行实时监控,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同时,积极落实“1+N”河长工作模式和提醒工作机制,督查各级河长开展巡河履职,推动河道突出问题解决。
岷县:让乡村振兴“水”到渠成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黎鹏坤 通讯员 李彩霞
近年来,岷县把保障农村安全饮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了“横向到工程,纵向到农户”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系,全力保障农村安全供水,大力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有女不嫁马屲山,马屲山上水难担”,这是曾经流传岷县民间的一句花儿唱词,唱出了中寨镇马屲村群众吃水难的情况。因为吃水难马屲村的小伙子找不到媳妇,村民想致富搞产业更是难上加难。如今,打开水龙头,看着哗哗的自来水不断涌入桶内,这里的群众个个喜笑颜开,那句流传广泛的花儿也自此作古。吃水问题解决了,大家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安安心心开始忙农业、谋发展,日子一个比一个过得红火。
家住岷县清水镇的村民王小丽也告诉记者,以前自己要去很远挑水来吃,尤其雨雪天气,地面泥泞,非常不便。自打家里通了自来水,自己再也不用为此发愁了。现在不仅水通了,路也修得平整了,她还在家里搞起了农家乐,一年能有小几万元的收入。
为加快形成主骨架有力支撑、大中小微协调配套、城乡充分衔接的水网体系,今年以来,岷县按照“建大、并中、减小”原则,大力推进规模化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认真谋划了岷县西部水源保障工程、岷县蒲麻镇水源保障工程、岷县南部水源保障工程,建成后可替代现状供水的小水源153处,保障30.48万人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已投入运行的闾井镇狼渡滩水厂让锁龙乡14个行政村的11212人喝上了放心水,不再为用水而发愁。
有了水,用好水,还要管理好,岷县严把取水许可申请受理关、审批关、水资源论证审查关,全力提升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与此同时,岷县还积极鼓励和促进节约用水,不断丰富节水载体创建,强化节水宣传。“节水型企业创建达标率为54.5%,节水型公共机构达标率为66%,节水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水活力、水动能。”岷县水务部门负责人介绍道。
图为漳县陈家磨水生养殖基地。 马天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