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药都薯乡·壮美定西——和美乡村看振兴
“畜”势待发新跨越 “牧”篇布局再出发
时间:2022-06-13 15:35:00 来源:定西日报 阅读量:33509编辑:

编者按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需要,也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畜牧业是新形势下定西发展重要的生态选项、经济选项和社会选项,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还存在规模小、品种杂、转化低、比重轻的问题。全市上下要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全域产业”和“全市战略”,按照“两个20%增速支撑下的四翻番、八提升”目标,认清差距短板,明确发展路径,完善产业链条,压实工作责任,在全市掀起大抓特抓热潮,全力推动全市畜牧业高质量追赶发展。

安定畜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裴彦林  李世平

近日,走进定西香泉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座座宽敞整齐的标准化牛舍映入眼帘,一头头体型健壮的西蒙塔尔牛正在整洁的牛圈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工作人员正忙着将调配好的料草一车车拉运到牛舍进行当天的喂养。

“合作社已建成标准化羊繁育舍6栋、牛繁育舍8栋,青贮池1600立方米、精料库600平方米、消毒室30平方米。”合作社负责人田虎介绍,合作社常年存栏西门塔尔、夏洛莱等基础母牛2000余头,黑头杜波、萨福克等基础母羊3000余只;年育肥出栏肉牛3000多头、肉羊5000余只,养殖效益很好。

定西香泉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牛舍(资料图片)

定西香泉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安定区规模化养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定区按照“减分增集,逐步消除分散养殖,提高规模化养殖率,扩大比较效益,推动实现草畜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全力打造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试验示范区、中国“西部草都”核心区、甘肃草畜绿色产品供应基地,每年投入财政资金5000万元、中央和省市区补贴资金500万元以上,用于草牧业发展。引进新江越生猪养殖、顺优万头肉牛养殖、雪顿6000头标准化奶牛养殖等重点项目,为全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全区160名技术人员全部派到生产一线,重点围绕牧草种植、畜禽养殖、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提升科学种养水平。同时,大力推广肉牛肉羊杂交改良技术,依托旺盛、宏图肉羊繁育场建设肉羊胚胎移植中心2处,每年改良牛4万头、羊14万只,生产优质仔猪11万头。确定以香泉、团结为核心建成牛羊良种繁育供应区,以鲁家沟为核心建成生猪良种繁育供应区,以边远深山区为核心发展分区域生态放牧区。

截至目前,全区培育规模养殖场384家、规模养殖户2万余户,培训农户1.8万余户,创建肉羊养殖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4个,引进优良种畜品种12个,开展草牧业试验示范推广项目30余项,研发新型草产品近10余种,获国家专利20余项,起草制定的8项青贮裹包甘肃省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青贮裹包技术标准的空白,畜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

“千年药乡”牧歌悠扬

——岷县全面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曲婷婷

“哞——”远处传来高山牦牛觅食后的欢愉声,打破了岷县狼渡草原清晨的寂静。六月,岷县63.8万头(只)畜禽顺利进入了育肥期,全县390万亩草场全面开始放牧。

岷县拥有全市最大的草场面积,全省最大的猫尾草种植面积。

岷县平均海拔2751.7米,高海拔、多山岭,高寒阴湿的气候孕育出丰富的草地资源,也赋予了岷县半农半牧区的实际县情。390万亩草场资源、20万亩特色牧草、岷县蕨麻猪、黑裘皮羊为主的特色优势品种及悠久的畜牧养殖传统,成为岷县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最大的底气。

近日,投资1200万元的岷县闾井镇畜牧养殖循环园项目建设正酣。“园区共有3400平方米养殖圈舍2座,3000平方米有机肥厂房1座,预计今年8月底完成建设任务。”项目负责人告诉笔者。项目建成后可改良土地20万亩,年循环利用畜禽粪便、秸秆2万吨。

岷县闾井镇特色牧草(猫尾草)机械化收割 (资料图片)

近年来,岷县不断加快草畜一体化发展进程,积极推动以猫尾草为主的特色草产业发展,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打造岷县猫尾草特色牧草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共有草产业种植加工企业(合作社)88家,猫尾草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10万亩。

岷县黑裘皮羊被2006年农业部发布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列为首批保护品种。岷县充分开发利用这一种质资源,积极争取总投资1200万元的岷县黑裘皮羊保种场建设项目,进一步推进全县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畜禽舍饲养殖水平。目前,全县正在实施规范提升冻配改良点30个,已完成牛冻配改良1.6万头、羊改良1.8万只。

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全县共实施草牧业项目及产业发展项目56个,总投资2961.11万元,所有项目正有序推进。

近年来,岷县畜牧业按照“立草为业、草畜并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一河两线、宜畜则畜、宜草则草、示范引领、统筹发展”的产业布局,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加工流通体系,不断提高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水平、质量安全与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畜产品供给水平,逐步形成了政策全面支持、产业稳步发展、群众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全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63.8万头(只),存栏畜禽46.7万头(只),扶持培育养殖企业5个,培育提升肉牛、肉羊合作社50个、养猪合作社10个,发展肉牛养殖大户204户、肉羊养殖大户216户、养猪大户85户。

渭源畜草产业高质量追赶发展势头良好

渭源讯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王亚雄) 渭源县全面贯彻落实全市畜牧业发展大会精神,把畜草产业作为推动农业结构内部调整的突破口来抓,积极打造畜草产业集群,紧紧围绕“西北绿色肉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培育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基础、以规模养殖为重点、以现代化龙头企业为方向,围绕全县“川河经济带”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园一带一核心、三基四区七体系”的产业发展布局,全县畜草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

渭源县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大力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大户,通过项目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构建“以大户为支撑、以规模场为引领”的畜禽养殖体系。目前,全县规模养殖场(企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76家,规模养殖户数量达到5625户。

渭源县鑫顶渭丰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 (资料图片)

渭源县形成以北寨等乡镇为主的紫花苜蓿、红豆草等多年生牧草生产基地,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40多万亩;形成以路园等乡镇为主的玉米种植基地,全县粮饲兼用玉米种植面积年均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均种植燕麦、甜高粱等一年生牧草3万亩以上。培育省级种畜禽繁育场3个,扶持千头良种牛繁育场1个,扶持万头三元杂交仔猪繁育场1个,年均杂交改良肉羊5万只,年均改良肉牛2万头以上,全县牛羊良种化程度达到85%。按照“养殖+种草+加工+自用+销售”模式,推动饲草加工快速稳定发展,全县青贮窖累计达30万立方米,牧草种植、收贮机械2.9万台(套),年窖贮微贮、裹包青贮饲草达40万吨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67%。已建成有机肥厂3个,年加工有机肥2万吨以上,通过生产有机肥、堆积发酵还田等方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

全县畜草业品牌打造成效显著,“秀峰”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秀峰”牌虫草鸡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黄香沟鸡”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品牌增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市场竞争力,构建种养结合、草畜一体的发展格局,创建省级畜草产业园,推动全县草牧业高质量追赶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7.51万头、33.8万只、15.6万头、355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3万吨,草牧业总产值达19.91亿元,农民人均牧业可支配收入达2230元。

扩群增量 提质增效 延链补链 绿色发展

临洮加快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临洮讯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王亚海 通讯员岳怡临) 临洮县大力实施“产业富县”战略,突出“扩群增量、提质增效、延链补链、绿色发展”四个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牛羊猪三大产业,稳步提升鸡产业,合理保护洮河特色渔业,全力打造临洮畜产品品牌,促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了全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临洮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强产业支撑。按照“项目带动、财政扶持、民间投入、多方融资”的思路,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优质苜蓿基地建设、粮改饲项目等22个草牧业重点项目,先后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扶持资金1.09亿元,协调金融部门发放草牧贷款3.6亿元,为全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引进山东五征集团建成临洮县五小征饲草料配送中心,在洮阳镇双联村、辛店镇泉湾村、红旗乡红咀村等8个玉米种植量大的村通过饲草收贮主体给农户加工饲草9000余吨,探索走出了一条社会化服务促进畜牧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在此基础上,临洮县以建设中国“西部草都”示范区和打造“全省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部级畜禽养殖示范场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发展各类规模养殖场872家,规模养殖户1.3万户。

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临洮县畜牧业总产值达3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3%,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3122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6%。畜牧产业占农业农村经济的比重持续增加,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导产业。

陇西大力建设草牧产业链

陇西讯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张爱平)  近年来,陇西县按照“扩量提质增效,延链强链补链”的工作要求,稳定发展生猪,优先发展肉羊、肉牛,积极发展蛋鸡、肉鸡和“五小”产业,加快发展商品草产业,努力实现牛羊猪鸡齐步走,一二三产大融合,产加销一条龙,供养收一体化的草牧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186.91万头(只),畜禽出栏总量为51.67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2.45万吨,草牧业总产值达20.5亿元,人均牧业纯收入1077元。

牧草是草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该县不断提升饲草种植加工能力,2021年全县种植各类饲草32万亩,培育提升草产品加工企业12家,全县商品草加工量达到35万吨。今年来,种植各类饲草32.8万亩,第一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40万元,建立500亩以上饲草种植基地33个、2.2万亩,目前已全部种植,引进推广饲草种植机械420台(套)。

中天羊业首阳循环经济生态园(资料图片)

依托饲草料资源优势和养殖基础,陇西县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扶持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专业村,今年安排第一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200万元,扶持文峰镇蒲兴村等5个村打造肉牛养殖专业村。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该县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6家,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20家,养殖小区126个,规模休闲渔业经营主体8家,规模养殖户31260户。陇西县还打破地域限制,全力构筑现代草牧产业片带,夯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重点打造肉牛产业带、肉羊产业带、生猪产业带、蛋鸡产业带和草产业带,实现草牧产业发展片带化、集约化。目前,渭北产业园存栏肉羊15.353万只、肉牛3.325万头。川河经济带各类规模养殖场共85家,畜产品加工企业5家;各类畜禽饲养总量达152.08万头(只),各类畜禽出栏总量达51.94万头(只)。

在肉制品加工方面,陇西县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6家,肉制品腌制个体私营户400多家,年加工各类肉制品2.3万吨。同时,该县积极构建产业营销体系,巩固提升陇中广泰畜禽交易市场和文峰镇等5个畜禽交易市场,优化“陇西县草牧业智慧平台”,及时发布一线服务通知公告、购销信息价格,强化专家咨询板块,保障养殖户收益。

漳县多举措力促畜牧产业追赶发展

漳县讯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董建彬 苟文杰) 今年来,漳县切实把“畜牧业追赶发展”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狠抓技能培训,激发畜牧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狠抓抗疫春防,确保畜牧业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截至目前,全县草牧业总产值达到9.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可支配收入达到2100元。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3.92万头、14.41万头、3.72万只和31.7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10.2%、11.1%、9.2%、8.3%;出栏量分别达到0.62万头、4.18万只、1.3万头和11.5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10.1%、8.1%、11%、3.4%;肉蛋奶总产量达到0.552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5%、1.6%、1.4%。

漳县坚持以“培训、培育、提升”为工作主线,着眼实效,抓技能培训,促服务提升。先后集中举办了畜牧系统干部职工能力提升、农村实用技术(畜禽养殖)、村级动物防疫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种质资源普查等5期培训班,切实提高了全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持续发挥“畜牧兽医服务队”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推动措施,把草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按照分管领导分片包干、站所包乡镇、干部包村社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全县上下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为全县现代畜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服务基础。

在坚持常态化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漳县紧盯动物防疫工作目标任务,抢抓机遇,全面开展防疫工作,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目前已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开展全覆盖强制免疫,已免疫各类畜禽61.5086万头(只)次,羊布病监测3500只、牛254头,消毒养殖场(户)4027个次,累计消毒面积达315.02万平方米。

狠抓畜草产业。全力打造产业发展规模化示范场地,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县已投入第一批中央和省级衔接及东西部协作资金712.8万元,用于马泉、三岔、四族等乡镇百头标准化良种牛场、千头良种猪场、千只良种羊场,东泉乡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和马泉乡生猪产业基地改造提升建设。

通渭:人均养殖一头牛 小康路上有“牛劲”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刘祥龙 李晓春

今年以来,通渭县坚持把草畜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县域经济高质量追赶发展的首位产业,突出政策引导、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群众参与,统筹推进全县草畜产业集群发展。

在通渭县襄南镇瓦撒村,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才是近十年的事情,这个下辖7个村民小组,有着225户919名村民的小村,养殖业发展风生水起。

“长周期、小风险、更稳定”,是瓦撒村村民金敏军选择养牛的原因。2012年,他放弃了打工生活,从武威买了5头牛回乡养牛。这期间,繁殖牛卖掉的收入承担着金敏军三个孩子的“大学梦”,现在他养了近二十头牛。

“养牛是我们家主要的家庭经济支柱,养了十几年了,养牛比较稳定、风险小。接下来,我要逐步扩大养殖规模。”金敏军说。

“近几年,通过项目的扶持,现在农户普遍都有养殖,村里牛存栏300余头,猪存栏500余头。”通渭县襄南镇瓦撒村党支部书记王月芳介绍说,下一步,村上将做好政策宣传,提高农户对养殖业的认识,以养殖、种植增加农户的收入。

通渭县陇山镇姬湾村青贮玉米收获农机具现场作业 (资料图片)

通渭县鑫旺畜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何云介绍,马营镇大岘村养殖场2019年建成后,养了185头基础母牛,通过两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扩大到350头,其中基础母牛200头,育肥牛150头。根据县上三年倍增计划政策,争取在接下来的两年,基础母牛的存栏量达500头。

今年来,通渭县大力实施“人均一头牛、人均一亩药、户均一劳务”增收工程,研究制定2022年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肉牛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出台肉牛产业扩群提质扶持办法,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新发展养殖户、现有养殖户、规模养殖场3类对象落实差异化阶梯化奖补,加快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

“奖补政策实施以来,中心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成立项目发展推进及技术指导小组,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乡村,通过宣传讲解,使广大群众知晓奖补政策,激励农户扩群增量。目前,全县牛羊饲养量分别达15.6万头、38.8万只,预计年底分别达到18万头、40万只。”通渭县畜牧中心副主任马亚玲说。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