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佐
最近看了热播剧《风起陇西》,思绪一下子到了三十一年前,那年去陇西出差的情景立即浮现在眼前,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1991年9月上旬,我被借调到周庄法律服务所任主任。11月份镇政府交给我一个任务,说周庄碳素厂有24万的货款在甘肃省的陇西铝厂收不回来,要我去甘肃陇西了解一下情况,看能否协商解决;协商无果,再确定下一步方案。
我和碳素厂的刘厂长在南京浦口买好了票,刘厂长笑着说:走,一起去商场,我买点茶叶送给陇西朋友。
刘厂长买了一斤茉莉花,一斤珠兰。我有些不解地问:你送朋友,应当买点龙井,或者碧螺春,怎么买这种茶?他笑着说:你不懂,陇西人喜欢喝这种茶,香!他的话我不信,真是糊弄人!我买了半斤龙井,准备到火车上慢慢品尝,慢慢看沿途的风景。
上车后,我泡了一杯茶,一边喝茶,一边看经济法和合同法,速成式恶补。
过了西安,我慢慢地感觉茶叶味不对了,这个茶怎么突然就索然无味了?往常二开龙井茶特有的醇香味一点也没有了。转念思忖:可能是夜里没睡好,嘴里无味?我又加了双倍的茶叶,也只有一点淡淡的茶叶味。
随即,我用另一只杯子泡了一杯茉莉花,香味正浓,而且没有我们在家泡的那种强烈的忒香味。一比较我找到了根源,是水质的原因,西北的水质硬,含矿物质多,故而茶叶有了不同的味道。
下了火车后叫了一辆三轮车,到了县委招待所,刘厂长给了车夫两块钱,我惊讶地问:咋给这么一点?我们两个人还有两个行李箱。他笑着回答道:都是这个价格,这里物价低,生活压力也小。
县委招待所很干净,标准间25元一天。招待所是买票就餐,很干净,很便宜。
到了陇西后的第二天我们去了陇西铝厂,铝厂在大山里面。
接待我们的是供销科长,姓岳,和刘厂长熟悉。寒暄后,我们说明了来意:想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货款纠纷。岳科长是位西北汉子,为人很坦诚,他说:“这个事情耽搁这么久,主要是因为总厂正酝酿改制,原先的负责人只是留守,什么事都要总厂决定。”
协商无果,刘厂长带我到陇西大街上转了一圈。中午时分,有一家门前围了一帮人围着看人下棋,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人嗑着那种小的黑色的葵花籽。
陇西是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384年就建立了县一级行政组织——豲道。城中心宋代所建的“威远楼”保存得非常完好,城楼上有一座四吨重的铜钟,据说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楼上方有“声闻四达”的巨匾,笔迹苍劲有力。
我俩在威远楼前合影留念。
协商解决欠款纠纷没有希望,我们需要做好诉讼准备。于是我们去了陇西法院,接待的法官说:陇西法院只接受标的五万以下的经济案件,按照级别管辖,你们这个案件须到定西中院立案。
我们随后去了定西中院,顺利地立了案。接待我们的是经济庭的吴庭长,这个案件也是由吴庭长亲自审理。
我们回江苏时间不长,吴庭长给我来电话说:案件调解了,你们来签一下调解书,款直接汇到厂里。
原先准备在法庭上的陈述、辩论都不需要了,紧张和焦灼一下子都烟消云散了。
在吴庭长的主持下,我们双方签订了调解书。随后,陇西铝厂将款汇至周庄碳素厂。
三十一年后回首往事,大西北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还有西北人的真诚与质朴,依然觉得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