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出人间爱 “解”开千千结
——记安定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龚晓慧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石建强
在安定区,说起从事交通事故专职调解工作的龚晓慧,几乎是无人不知。她在近十年的交通事故专职调解工作中,共调处交通事故纠纷4186起,其中司法确认438起,让近1万户家庭握手言和。经她调处的交通事故纠纷,无一例存在违规或违纪情形,实现了零投诉、零上访,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凭借出色的人民调解工作,她先后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被省司法厅命名为甘肃省首批“‘枫桥式’人民调解员”。
交通事故通常具有突发性,容易导致当事人情绪失控、观点尖锐对立。龚晓慧始终坚持用法律判定事故的是非曲直和责任大小,明确权利与义务,坚守“事故当事人都是受害者”的理念,倡导换位思考、互谅互让,面对哭天喊地、剑拔弩张的对峙时,能够迅速缓和矛盾,稳定事态,进而调处化解纠纷。
2017年4月15日本是休息日,但龚晓慧还未起床就接到了“马上到交警队”的指令。当她赶到交警大队时,只见一位中年男人抱着小孩嚎啕大哭,一大帮人群情激愤,把事故处理大厅围得水泄不通。原来,本辖区发生了一起致2人当场死亡的交通事故。
面对随时可能恶化的事态,龚晓慧以曾经成功处理过的相近案例让双方参照,明确指出受害方诉求中不合理的部分,也给肇事方讲明了法定赔偿的标准。经过与双方轮番调解,历时5天,这起交通事故纠纷最终以责任方自愿赔偿受害方104万元画上了句号。
如果说依法促调、讲理说情是龚晓慧调解工作的主基调,那么耐心和热情就是她最大的长处。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大都是素昧平生、往日无仇,只是由于瞬间变故导致他们在陡然之间变得针锋相对、水火不容。遇到这种情况,龚晓慧总是耐心寻找平衡点,解开事故纠纷当事人之间的“死结”,巧化干戈为玉帛。
在“2018·9·21”交通事故纠纷调处中,龚晓慧接触双方当事人后才得知,矛盾的焦点不是赔偿数额的多少,而是源于负事故全部责任的陈某多次出尔反尔,以致纠纷拖了两个月仍未达成和解。为了尽快还受害人公道,龚晓慧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将有关保险公司理赔员联系到场再次主持调解,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打破了双方当事人的心理坚冰,陈某同意一次性赔付姚某人民币10.16万元,双方达成和解。龚晓慧还引导双方共同向人民法院进行了司法确认,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事后,双方当事人共同向调委会赠送了一面锦旗。
人民调解工作不仅需要法律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和运用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利用多种手段和技巧唤醒当事人心灵深处的共鸣,以达成和解互谅。为此,龚晓慧一边自费报名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法学本科的学习,一边抽空参加心理学课程培训,相继取得了法学本科学历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期间,她通过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为1名在交通事故中丧夫、独自带着幼儿的事故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渐渐改变了消极的生活态度,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从根本上挽救了一个家庭。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龚晓慧作为定西市心理援助团队成员,对出现焦虑情绪的市民进行心理疏导,为1名在交通事故中遭受严重创伤、亲子关系长期不和、疫情之下无法出门而抑郁愤懑的求助者进行了心理安抚,使其渐渐扫除了心中的阴霾。
在近十年的交通事故专职调解工作中,龚晓慧像一盆炽热的炭火,不断熔化着事故当事人内心的坚冰,又像初春的及时雨,默默无声地浸润抚慰着一颗颗受伤的心灵,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在调委会的“方寸之地”,似一朵玫瑰在调解路上铿锵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