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熏风和爽,杨柳翠,水清凉,思邈爱留山野笑,芬芳溢药香。
遍地花妩媚,解病恙,美名扬,圣手安康保,莫负好时光。
——《好时光·故里药香》
壬寅盛夏,我告别钢筋水泥的孤独与炎热,来到山村老家,寻觅那久违了的清凉。放眼远望,碧树翠色染,群峰披绿衫。新修的水泥路直通村子,路旁翠柳婀娜,像一排排卫士坚守岗位,太阳能路灯在闪着银光。新修的砖瓦房整齐划一,特色农业落地生根,占地百亩的香菇种植棚排列有序,熠熠生辉。牟河小学门前架起了惠民桥,桥下溪水潺潺,轻吟浅唱。河边立着两个写有“美丽乡村”的垃圾箱,清洁工正在清理垃圾。地膜玉米正在拔节,洋芋青翠欲滴,各种中药材生长茂盛。蓝莹莹的黄芩花分外娇艳;或浓或淡、灿若星辰的党参花招蜂引蝶;狗尾巴似的大黄花血色如染,勤快的黄芪已经卸下了艳妆,茎上挂满了白净透亮的白泡泡,孕育着成熟和希望,望着满目药草,往昔的记忆清晰浮现。
苦乐酸甜忆党参
打我记事起,党参就是家里的油盐酱醋,是我们的学杂费,是过年时的新衣服。听大哥说,本地的党参是供销社工作的亲戚出差时从外地带来的,当时给几个关系好的每家分了二斤党参籽繁殖起来的。栽种党参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饱含着一家人的幸福和希望。
每到春天,家家户户先挖药苗,然后栽种,霜降过后挖药、串药,男女老少齐上阵,大人挖,小孩捡拾。每到挖药的季节,母亲会带我们每晚在油灯下串药,用一寸长的钢针把党参按长短粗细分类串在麻绳上,有的一米左右,有的三、四米长,长的一般挂在朝阳的地方晾晒,以备不时之需。短的则卷成筒状,挨挨挤挤挂在屋子里临时搭成的架上,等慢慢烘干。
我们老家位于南部二阴地区,适宜种植药苗,每逢开春时节,就自然形成了药苗市场,武山、甘谷,以及陇西北山上的药苗贩子都会来收,据说本地的药苗在甘谷一带生长快,又粗又长,备受欢迎,药苗也就成为这儿的支柱产业。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干旱严重,我们半夜起来排队担水浇灌药苗,能吃苦、够幸运的话还会丰收。药苗的价格一直稳定,且半土半苗捆绑,所以年年收入不错。记得我上师范三年级时,由于交通不便,回家困难,母亲便和五姐在别人家挖过药苗的地里重新翻挖、捡拾,竟然用近三百元给我买了一辆新飞鸽自行车,这辆车陪伴我度过了十几年岁月。
党参,是父老乡亲的依靠,是割舍不断的亲情,也是几代人真诚的希望。
“思夫归来”念当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古人娶妻要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旨相同,引申“思夫归来”而得名。当归的主产地在甘肃岷县,因此,又叫“岷归”。
我们老家因气候阴湿,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种植当归。当归苗稀间隔大,栽种容易。先把农家肥和化肥均匀撒在地里,耕耘平整好,用铁锹挖成窝状,左手撮住药苗,右手垫土,不深不浅埋好后,上面划个圆圈作为记号就好了。由于根系不太发达,挖起来也不太吃力,但储存起来却比较麻烦,先将当归按大小分类,大的剪去分支成为“归头”,俗称“互头”,单独串起来卖价格较高。小当归则用柳条绑成大把,然后在炕洞门或墙角搭成架烘烤,据说这样加工的当归不起虫,药质好,也有人嫌麻烦,把药把放在屋顶上直接晾晒。
上世纪八十年代,“归头”一斤十几元,当归把子一斤也两三元,且产量高,种植面也很广。其实,当归也很难伺候,本地不产药苗,据说只能在生地(未耕种过的山坡)上育苗,父辈们就老早去漳县南山去背,如果卖主不熟,药苗的质量无法保障,来年栽上会大面积起杆,有时整块地剩不了几株,只能点种白菜。
后来,随着干旱变暖,我老家再不适应种植了,当归也真正回归自己的家园了!
故里奇珍数黄芪
黄芪,古名为黄耆。《神农本草经》把黄耆列为“上品”。《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古药书均认为它有益气补虚的作用。陇西的自然条件为黄芪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故盛产黄芪,且因根粗糖分多药质好闻名全国,并誉为“黄芪之乡”。
我们老家种黄芪比较晚,直至首阳及北山大面积栽种时才引进来。黄芪有长蔓和短蔓之分,长蔓的根茎小但产籽量高,短蔓的根系发达,主茎又粗又长,产量极高。黄芪栽种容易,但挖起来费工费时。挖来的黄芪先要慢慢阴干,还要一根根边搓边晾,避免糖分流失,再经过精心分类挑拣捆绑,按条形及大小分类储藏。我也种植过两年黄芪,但黄芪籽一斤五、六十元,由于干旱育苗又不易成活,关键是费时费力,药价不稳,雇人又常常入不敷出,只好作罢。
我大哥是“种植高手”,他看到高昂的黄芪药价,决定利用河边水地试种,将长蔓黄芪均匀撒种,待出苗后,硬是用肥水催长,当年就收获了成药,都是独根条状,品相也不错,且当年能产籽(短蔓黄芪只能第二年结籽),亩产过万元,一度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话题。
千年药乡换新颜
陇西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黄芪、党参、当归等道地药材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素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美称。近年来,县政府抢抓国家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打造“中国药都”和创建“绿色道地”品牌为目标,充分发挥“天然药仓”的自然优势,分别在文峰和首阳两镇规划建成了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和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又成功举办了两届以“绿色、道地、高质量”为主题的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惠森、中天、一方、千金和奇正藏药等药企落户陇西,全县累计申报注册“惠森”“中天泰科”“陇山渭水”“陇元贵宝”等多个中药饮片品牌,促进了全县乃至全省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新冠疫情蔓延的时候,陇西独创的中医药处方作为“甘肃处方”走向了大江南北。我们相信,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药都陇西定会焕发无穷魅力。
纵然远隔万水千山,也隔不断对故乡的思念。遥望绿水青山,畅想美好明天,凝成一串串诗行:
夏日觅清凉,青山绿水长。
白云寻旧梦,草药溢幽香。
景美人欢笑,民安国富强。
高歌新盛世,故里创辉煌。
许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