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捡到文物,你会怎么做?通渭的五名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做出了保护文物的最佳示范:捐给博物馆!
近日,五名通渭籍大学生廉东刚、廉恒、李鹏飞、杨新兴、姜文渊收到了通渭县博物馆颁发的文物收藏证书,以此感谢他们向通渭县博物馆无偿捐赠汉代文物陶响器的义捐行为。
今年7月20日,这五名大学生相约去通渭县万花山爬山,途中碰到一个小土堆,“无意间看到了土堆上有一件‘腹部’凸起的小器物。出于好奇,我们就走上前去查看。”廉东刚说。
“我拿到手后感觉它特别轻,一摇还有响声。我用衣角把泥土擦掉后,看见器物上有清晰的花纹。”姜文渊说。
他们五人决定,马上去通渭县博物馆进行求证。
经通渭县博物馆专业人员鉴定,该器物呈圆形,直径6厘米,中间厚3.3厘米,重63.79克,品相非常完整。它内部中空,里面装有弹丸或石粒,手摇时会发出“哗啦哗啦”的清亮响声,属于汉代的一种摇响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得知是一件罕见的汉代文物后,五名大学生当即决定,将文物无偿捐赠给通渭县博物馆,使其发挥更大的文物研究价值和社会功能。
据通渭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小农介绍,摇响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体鸣乐器,多以腔体内置小陶丸或小石子摇响发声,是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常见的节奏乐器,类似于现代乐队中的沙锤和摇铃。
“陶响器在通渭出土,可以看出通渭在汉代经济文化较为繁荣。”刘小农说。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陈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