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县城南2.5公里的徐家坪,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老墓群,这就是埋葬了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14代200余人的汪氏家族墓地。国家文物局网站资料显示:“汪氏家族墓地是甘肃省一处保存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元、明时期家族墓地,是研究当时政治、军事、社会习俗的重要文字资料。”而这座墓园保护、研究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他就是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汪三同。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汪三同立足一个“守”字,守住初心,守住底线,守住了故乡桑梓的优秀文化遗产,将全县范围内的文物遗产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地交给未来。
坚守岗位初心不变
1986从部队复员的汪三同就与文博工作结缘。30多年来,单位名称多次变更,人员也进进出出,唯一没有变过的就是汪三同。从当年意气风发的毛头小伙变成如今温润如玉的中年人,但他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文物的关心始终如一。30年来,他亲身参与了全国第二次、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走遍了漳县2164平方公里内几乎所有的山梁沟岔。普查、分类、丈量、分析文物特征,特别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他带领全所人员用五年时间完成了漳县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部普查任务。为了确保记录精准,他几乎是一个人经手建立了140处三普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档案,并对文保单位、风貌建筑等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了保护方案。
修炼文物保护内力
“汪氏家族墓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海内之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葬制最高的元明两代墓群。
为了让汪氏家族墓园得到有效、有序的保护,汪三同自1987年从事文物工作以来就极度关注、积极呼吁、多方奔走,在他的努力和争取下,先后争取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家族墓地防护工程资金1000余万元,为保护区安装了声敏预报警系统,建设管理用房,在墓区设置大理石步行道,在墓地周边设置排水管线、治理地质灾害、安装技术防范周界防范系统及消防设施和垃圾处理等附属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墓园防护硬件措施。
呼唤社会共同守护
随着汪氏家族墓地不断清理发掘,出土文物较多,为防止不法分子觊觎、盗掘文物,30多年来,汪三同与全县文保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单位签订《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保护合同》和《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责任状》,建立健全机制,建立了野外文物每年四次巡回检查制度,并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文保工作深入开展。在巡查中,他和同事们现场抓获盗掘墓葬者20余人,通过依法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了全县的文物安全。
虽然自己也是汪氏后人,但汪三同深知,文物乃国之公器,是属于全社会的文化遗产,守护亦非一人之责,必须形成长效机制,提升社会共同守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的良好局面。他先后组织完成了《甘肃省漳县汪氏家族墓地文物考古勘探工作报告》,委托兰州大学文保中心编制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县汪氏家族墓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中期稿)。同时,历时两年多时间,配合定西市人大完成了《定西市元明汪氏家族墓地保护条例》,并在2021年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2020—2021年,又多方筹集经费20万元,全面完成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设施标志牌、界桩、公示牌的安装树立任务。全县野外文物保护终于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效提升了汪氏家族墓地和全县野外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不畏狂沙遮望眼,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是汪三同身为文博工作者的坚守和原则,也是他30多年如一日初心不变的最好写照。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杨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