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苑
王宏彦:故乡之秋
时间:2019-03-19 08:19:00 来源: 阅读量:467

故乡之秋

王宏彦

每次走进秋里,望着整天淅淅沥沥的细雨,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家乡,漳河岸边的那个小村庄。

夜雨敲窗,时断时续,息哩索罗,恰似游子的思绪。屋上的雨水滴落下来,不紧不慢,在屋檐前敲出一个个小坑。雨水聚集起来,在小院子里任意漫漶,这是记忆里童年的景致,挥抹不去。

其实,童年时代的秋天一点也不好。家家断炊,户户屋漏。出门没有雨鞋,在家没有饭菜。河流暴涨,庄稼腐烂。可我为什么还是如此地怀念故乡之秋呢?

秋之雾

秋天一来,雾就紧随而来。

早晨起来,四野一片迷雾。雾少时,只见山腰,不见山顶,恰似青山系腰带。陶渊明说“云无心以出岫”,难道这些山间缓缓飘荡的秋雾就来自山间的洞穴?雾浓时,视力之所及,仅有尺许。走在上学路上,只闻前后人语声,不见行人踪影,煞是害怕。于是便故意放慢或者加快步伐,与伙伴们同行,并且高声喧哗,以便吓走早起觅食的野狼。顺手扯一把云雾,满手便湿漉漉的,抹在脸上,清凉微寒。等到云散日出,我们也就到了十里之外的学校。

云之美,美在高天,衬一方蓝天,自由飘荡。雾之美,美在贴地,笼一方天地,迷幻朦胧。

云雾散尽,草尖上满是金珠银露,在秋阳的照耀下熠熠闪光。

我没有见过黄山的雾,据说那里的雾在山梁山谷间奔跑,像是赶趟儿的潮汐。

故乡的雾很多时候静如处子,在人们熟睡时悄悄来临,在我们打闹捉迷藏中悄悄散尽。可我们知道,就是这轻柔寂静的秋雾,却在悄悄地改变着大地上的一切。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山上的草黄了枯了,树上的叶子红了凋了,山涧的小溪清了寒了,父母亲的头发白了谢了,我们的脚步距离他们距离故乡也越来越远了。

秋之色

秋天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到来的,惟其如此,秋天的色彩就像画家的画笔一样,渐画渐浓,渐画渐深。

秋天用它那万能的双手端起时间的调色板,先让山顶的绿草泛起微红,像饰了一层淡淡的妆,温暖且俏丽。然后向下洇染,一直画到山底。站远了看,山谷是绿色,山顶呈枯黄色,中间是由红色开始依次而上的彩虹带。其间有深红点缀,那或许是杏叶枫叶;有白色点缀,那或许是桦叶;有绿色点缀,那或许就是松柏。这是上苍送给人间最美的秋景,任何画家都调不出如此热烈、多样而又淡雅的色彩。

踩着重阳的暖阳,去山里看正在盛开的野菊花。如茵的草地上,一朵一朵,一片一片,像黄色的地毯一样,为即将到来的寒冬送来一山富丽堂皇的礼物。

去母亲的花园里看繁茂的十样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蜂来蝶往,采撷甜蜜的生活。

或者就干脆躺在地上,眯起眼睛,看辽阔无比的蓝天。天高云淡,蔚蓝的天空像是被擦拭过一样,纯净无比,不含一丝一毫杂质。是那种比蓝宝石更纯粹的蓝,蓝得发亮,蓝得深邃,蓝得让人忘情。人似乎也能融化进那无垠的蓝色里,微风从耳边吹过,细细嫩嫩的,催人遐思或者入梦。

秋之味

四季里,就属秋天的味道最醇厚最多样最多情。那是万物成熟的芬芳,是百草结籽的绵厚,是天高地阔的纯净,是土地翻新的珍馐。

小时候,家境贫寒,缺吃少穿,没有钱来交仅仅两块钱的学费。快开学时,正是初秋季节,便和邻居家的伙伴去大南山里一个叫三岔崖的地方挖野山药。

八月的三岔崖,群峰壁立,松柏苍翠,野花繁盛,野雉乱飞。我们爬山走洼,在草丛间寻找各种药材,什么红芪、黄芪、秦艽,尤其是野党参,老远就能闻到它奇异的香味。拔草寻根,用镢头小心翼翼地挖掘,然后双手握紧药材的头部,用力拔起来。每挖到一根,我都兴奋异常,像是挖到了人间宝贝似的,爱不释手。

周遭是草木香、百花香,身后背的是各种药材香。少年的我们虽然很小就担负起了自己找学费的重任,而且也常常饿着肚子满山跑,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采摘晚熟的树莓子和各种野山果吃。但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却装满着大自然成熟时最饱满的芳香。这股芳香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装饰着我饥馑的梦,也装饰着我永远向前追求的人格理想。

山前的玛瑙珍珠果红了,地埂上的剪刀果熟了。

舅舅家门前满树的酸梨发黄了,背回一些来,放在麦衣堆里,等待变黑变软,酸酸甜甜的味道飘满屋子,好闻极了。

村前的冬果梨熟了,村后的八盘果熟了,楸子熟了,林檎熟了,风一吹,掉下来许多,树下的土地也被果子的芳香熏得甜丝丝的,经久不散。

金风一吹,擎天蔽日的核桃树上的核桃也成熟了,在夜静人寂的时候,就能听见核桃砰然坠地的声音,捡起来,外皮已经脱落,轻轻一敲,甘甜醇香饱满的瓤儿露出来,放进嘴里,入心入肺的清香顿时盈满味蕾。这样有味道的核桃现在很难吃到了,市场上大多都是人工培育的早熟品种,甚至有些人为了提前上市,不顾自然规律,以药物催熟,那样的核桃不吃也罢,反正吃着也是味同嚼蜡。当然好吃的核桃漳河岸边还有,只是很少而已。

还有八月十五的月饼、葡萄、红枣。在满圆的月里让辛劳的乡亲们陶醉,也让嫦娥吴刚陶醉。

秋天的味道,是满山草木的清香,是满树果梨的浓香,是满园秋花的幽香,是漳河两岸泥土的馨香。

秋之声

淅淅沥沥的秋雨,是世间最美的乐曲。大地恰似键盘,地上的万物便是琴弦,滴滴雨丝如同手指。打在地上是低音,敲在荷叶上是中音,落在水中是高音。落在高高低低的树叶上便是千变万化的装饰音。

望着时断时续的雨丝,听着大地间清新悦耳的秋之轻音乐,心也就像是被熨烫过一样,熨帖而舒展。

等到天放晴,还是去红崖山洼上去捉蚂蚱吧,那才是秋天最美的乐音。侧耳细听,沿着声音蹑手蹑脚挪过去,蹲下来,仔细搜索,就会发现在极不起眼的草叶间蹲着一只体型长相极美的蚂蚱。精致而灵活的脑袋,头上细长而弯曲的触角,优美而折叠的前后腿,绿麻的身材,背上的两片不大的羽翼快速摩擦,发出一连串银铃般的响声。

抓蚂蚱不能手往下抓,它会极快地溜下去跑掉。看准了,双手放在它攀爬的草叶下面,它便会溜进你的双手间,双手一掬,它再也跑不掉。

这只蚂蚱,它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我也不知道这只蚂蚱是否就是那只蟋蟀,但我听出的是一样的清脆和古老。

这只蚂蚱,在流沙河的诗里唱过,在余光中的诗里唱过。

就是这被余光中歌唱的蚂蚱,用钢翅给我们唱来了金风。

难怪每一次听到它们唱歌,我就会想起《诗经》,想起唐诗宋词,想起漳河岸边那些矗立了几千年的青山奇石。想起张三丰、方宜远等古代文人经过武阳山川时留在遮阳山石壁上同溪流一起泠泠作响的诗词。

听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绿叶催黄。树上的蝉儿在不紧不慢地唱着一首古老的歌。

水寒叶黄时,你再听浮游在漳河里野鸭的鸣叫,再听天空划过大雁的叫声。

清晨出门,看蓝天下大雁掠过,摆着整齐的队伍,俯瞰大地,“咕噜咕噜”唱着无字的歌。

傍晚归来,看漳河里自由自在的野鸭,梳理着美丽的羽毛,“咿咿呀呀”呼唤着同伴觅食。

还有那放牛娃晚归的声音,还有那同炊烟一同升起的母亲的呼叫声,在秋天飘香的空气里回荡。

看广场上翻飞的扇子,看石凳上拉二胡的老人。都没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曲调,轻盈的脚步踩出的是歌唱美好生活的旋律。

秋天,恰似小孩的脸,一会儿欢笑,一会儿哭泣。我们的心情就和这丝丝缕缕的雨丝一起,喜欢着秋雨的缠绵,忧愁着秋雨的肆虐。

来到定西,面对秋雨,我总是希望它能多下些,那样枯焦的东山西山就能被绿色覆盖。丁酉年初秋,一场秋雨连续下了半个月,云雾收起,太阳出来,果然两山碧绿墨黑,像是吸吮饱了乳汁的牛犊一样,毛色发亮,健康无比。难怪刚来我校工作的一个山东教师说,这哪里像是传说中的干旱之地,雨水比我们老家还多,简直就是江南水乡啊。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笑声里充满对脚下这片十年九旱之地深深的祈福。

扫码关注
新定西客户端
扫码关注
定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定西观察抖音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0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3000706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32-8223526
通信地址:定西市新城区建设大厦综合楼A 1区三楼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
甘公网安备62110202000105号
不良信息举报链接:https://www.12377.cn/
“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专区: 电话:0932-8211976 邮箱:dxxw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