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临洮人称为“文峰公园”的西南一角,矗立着一座墓碑,墓碑坐东朝西,碑文为“西凉武昭王李公讳暠衣冠冢”,为临洮陇西李氏祖籍研究会所立。墓碑后是一座鼓圆的新墓,足有十来米见方,墓碑的南面又有一碑,乃“西凉武昭王李公讳暠故里”。
公园被民众称为“文峰公园”,可能源于它西面的文峰中学,而被官方命名“武昭公园”则有深远的文化渊源。据说在这里曾挖掘出过西凉武昭王李暠的衣冠冢,公园命名武昭公园和把陈家庄路改名武昭路,就是为了纪念陇西李氏先祖西凉王李暠。
这里就有必要介绍被临洮人逐渐淡忘的李暠了。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镇守建康(江苏南京)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北方黄河流域和河西走廊被南下东进的少数民族占领,他们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政权,另加汉族建立的三个政权,总计十六个政权,中国历史称这一时期为五代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即前凉(汉)、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其中前凉、后凉分别是东晋时期的割据政权和前秦时期的割据政权;南凉、西凉、北凉则是瓜分后凉后建立的并列割据政权。后凉吕氏政权是前秦势力衰微的尾声,在复杂的部族势力角逐中,被南凉、北凉和西凉三个割据政权瓜分。后凉龙飞二年(公元397年),鲜卑族人秃发乌孤在西平(今青海西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立南凉。同年六月,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在张掖拥立段业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至龙飞四年(公元399年)段业即凉王位,改元天玺,史称北凉。后凉咸宁二年(公元400年),后凉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敦煌太守李暠在流亡河西士族的拥戴下,改元庚子,建立西凉。这样,南凉、北凉、西凉将后凉的河湟流域和河西走廊分为三段,其中,北凉雄踞于河西走廊中北部到宁夏一带,南凉称霸于河西走廊东南部河湟一带,西凉则偏居河西走廊西陲及今新疆部分地区。
西凉建立者李暠(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出身世宦之家,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后凉末年,后凉政权内氐、鲜卑、匈奴胡、汉族各个部族和集团矛盾重重,再加吕光骄虐,昏聩失政,众叛亲离,建康(甘肃高台骆驼城)太守段业自称凉州牧,呈割据之势。公元398年,段业任命李暠为效谷县(甘肃敦煌东北)令。敦煌太守盂敏去世后,李暠被推举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公元400年,北凉段业与沮渠蒙逊矛盾不断激化,身为北凉官员的李暠身处危险处境,晋昌太守唐瑶(在安西,和李暠系儿女亲家)移檄六郡,推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李暠顺水推舟,正式脱离段业,建立独立的西凉政权。
李暠的西凉政权仿照中原王朝而建,先是“追尊祖弇曰凉景公,父昶凉简公”,之后在敦煌临水修建靖恭堂,议朝政,阅武事,内绘历代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图像,李暠亲撰序颂,以明鉴戒之义。开办儒学,读经著文。修建嘉纳堂,绘图表明志向。西凉作为汉族政权,意图东向,结束孤悬塞外之窘,李暠与大臣计议“晋之遗黎虽为戎虏所制,至于向义思风,过于殷人之望西伯。大业须定,不可安寝,吾将迁都酒泉,渐逼寇穴,诸君以为何如?”(《晋书》卷87)李暠最终的政治抱负是“席卷河陇,扬旌秦川”,也是河西士民所愿。
李暠迁都酒泉后,对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奉朔称臣,表示拥护。面对北凉的西吞之心和挑衅,李暠谨慎应对,和战并用,以保境安民为要务,同时积极整军备武,励精图治,修筑塞围。自此,西凉国势日益强盛。
李暠在西凉十八年,推行“兴儒重农”策略,使西凉成为十六国时期在北方战乱中延续了汉族儒家经学文化的一个政权,以至于李暠被房玄龄誉为“英姿杰出”“怀荒弭暴,开国化家”的一代人物。可惜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豪杰却壮志未酬,公元417年去世,享年65岁。令人遗憾的是李暠去世后,他的尸骨没能回到生他养他故里临洮,而只是把他的一些衣冠运回了临洮埋葬,这才有了临洮出土过李暠衣冠冢的说法。
李暠之所以有名,更是和陇西李氏密不可分,他就是陇西李氏的根。大唐建立后,因为李暠及李暠家族的显赫功业与社会地位影响,李渊、李世民父子就附宗他们为陇西李氏,这以后才有了新旧唐书的李渊、李世民为“陇西狄道人”的记载。
因此,了解了李暠为何许人,文峰公园为什么被命名为“武昭公园”也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