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林先生是我的老领导、老同事,更是良师益友。
近日,彦林将部分作品结集付梓,名曰《四柏庐集》。受彦林邀请为其作序,我有幸成为书稿的第一位读者。
拿到文稿,我如饥似渴地拜读。有时被醒目的标题所吸引,有时被生动优美的语言所感染,有时被一个个感人故事所触动,有时被文章巧妙的构思、严密的结构、清晰的条理所启发,往往读到夜深人静还手不释卷。
该文集包括散文卷、诗词联赋卷、戏曲卷和论文卷四部分。这些作品多是他从教行政的所获,是思想感情的结晶,是他终生爱好文化的彰显,是他人生阅历的精彩记录,是他给家人、亲朋和社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他的散文,简直是一种享受。他的文章贴近生活、取材广泛,谋篇布局严谨恰当,主题突出蕴含哲理,人事物景描述真实精准,行文平实通俗易懂,用词造句自然得当而不事雕饰,以小见大透着情怀,旷达、幽默之性情处处彰显,凝练手法、独特文采比比皆是。
他的诸多散文,如《内佛高速》《马兰花开》《我家那一口子》《话说净街》等文章,家乡、家人、同事、朋友、文友,都是作品摄取的素材、刻画的对象。写身边人,讲身边事,说家乡变迁,赞祖国发展,往往信手拈来,情真意切。他的文章广涉博引、左右逢源,处处散发着厚实的学养,而这若不是平时的广泛涉猎、长期地积聚,定然是难以为之的。
在各类艺术品类中,诗词联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积淀和写作功力。彦林先生的古体诗作不刻意追求深奥艰涩,他以意象取胜,以意境迷人,以哲理启人,以乡情诱人,兼取陶潜之意趣,“秋霜绘出漫山花,秦韵飞出野老家。金犬高歌摇卷尾,薯农荷铣挑霓霞”(《秋兴一首》);李杜之韵味,“滚滚雪涌飞悬崖,化作惊雷荡山峡。叠巘险滩作歌唱,笑纳黄河一壶茶”(《题黄河壶口瀑布》);摩诘之清新,“遥夜月朦胧,忽闻二泉声。呓里高山水,梦中霜叶红。扁舟雪浪峰,浮萍烟雨中。何日聚炕头,把酒共一樽”(《致友》);长吉之意象,“玉皇三月猛扬场,漫天烟雾碧天黄。红日如月柳梢头,绿树如柴古道旁……”(《叹沙尘暴》),不少诗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之印象。
古赋为戴着脚镣跳舞的散文,需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现代人已少有人能为之者和去为之者。彦林先生偏向虎山行,先后创作了诸如《四柏赋》《国润山庄赋》《巉口中学赋》《脱贫攻坚赋》《青岛生态林赋》等,这些骈文,每见之报刊,总赢来诸多喝彩,有的甚而成了大学中文专业范文或勒之石碑。
戏曲创作是他近年来才涉猎的,是“被工作逼出来的”。但其小品《连心桥》《归去来兮》主题紧扣现实、内容紧贴生活,语言吸纳俚语,冲突扣人心弦,个性跃然纸上,曾在舞台演出后赢得观众热捧。
他自诩为“教育界的老兵”。就是这位“老兵”,在定西二中(今内官营中学)、定西二职中、东方红中学、巉口中学、定西理工中专,或担任主要负责人,或担任分管负责人,属多岗位历练者。无论哪个岗位,他都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畏挫折、知难而进,一路走来,处处留声、步步留印,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文化工作,全凭一腔热血干着哩,没巧着!”这是他的口头禅。实际上,无论从他参与文化工作,还是专职从事文化工作,他不只是凭借一腔热血,从他的文章里,从他的业绩里,从群众的口碑里,彰显出他对工作的科学态度,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专业规律的基本遵循,对事业的孜孜不倦。
他走到哪里,力求把报纸刊物办到哪里。他先后重视主抓定西二中(今内官营中学)、东方红中学、巉口中学的校报校刊,把报刊办得各有特色,激发了广大师生创作欲望。《东方红中学校刊》曾以其精妙的设计、精美的栏目以及影响力被评为全省校园报刊一等奖。尤其他任区文化馆馆长后创办的《安定文化》,为一个个文学爱好者、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该杂志曾被评为全国社科类优秀刊物。
从他的实际工作中,从他撰写的文章里,吟诗唱曲书画交流的印痕里,谈天说地商榷共鸣的结晶里……可以看出凝聚广大文化人为推动全区文艺工作努力奋斗的足迹。
彦林先生在《吊铁堂》一诗中写道:“躬身扪心常自问,但愿无愧俸禄钱。”他脚踏实地、无怨无悔地践行了这一朴实的人生座右铭。(曹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