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疫情连续冲击等风险挑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精准落实稳经济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运行呈现“承压续稳、稳中进位”的发展态势,被省政府授予2022年前三季度市州重点工作“进步奖”。
建设中的陇漳高速公路。资料图片
经济大盘稳中进位。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5亿元、增长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个、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位次较上半年提升1位。在全省有位次的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7项“走在前列”(第三产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省第2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生态产业占比提升幅度均居全省第3位),5项“中间偏上”(地区生产总值、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位居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第5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第6位,第一产业增加值第7位)。第三季度,全市经济加快恢复,明显好于第二季度,11项指标增速环比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16:59,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产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农业生产平稳有序,全市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844.76万亩,同比增长2.1%;牛、羊、猪存栏分别增长4.3%、8.1%和10.6%,出栏分别增长9.1%、13.6%、12.5%,带动一产增加值完成103.88亿元,增长5.3%,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个百分点。二产增加值完成67.35亿元,增长10.6%,居全省第3位,位次较上半年提升3位,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主要是建筑业拉动明显,当季增长24.8%,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3.3%(居全省第2位)。三产增加值243.76亿元,增长6.9%,居全省第2位,位次较上半年提升4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个百分点。
通定高速公路景家口互通区。资料图片
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坚持全周期“3246”调度机制不动摇,三批次集中开复工项目728个,完成投资518.5亿元;“一城两港两中心”、奇正藏药医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居全省第5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个百分点。从投资类型看,项目投资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6%,分别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和4.1个百分点。资金争取实现突破,先后争取到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11.4亿元、专项债券48.61亿元,分别增长12.74%、52%;获得国家反馈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61项260.5亿元,基金需求25.9亿元,已签约投放2项5.88亿元。储备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投资项目“一总六分”清单共纳入820项3425.4亿元,比2022年增加95项69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847.7亿元,比2022年增加74.8亿元。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较第二季度高1.4个百分点。
通渭风电基地华能义岗一期20万千瓦风电场。 资料图片
工业发展企稳回升。接续开展“强工业攻坚大突破年”行动,配套出台聚力强工业引领追赶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十大工业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2.9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4.6%;全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412.6亿元,同比增长25.7%。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完成37.9亿元、增长8.4%,居全省第3位,位次较上半年提升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21个大类行业中18个呈现增长态势,增长面85.7%。其中,重点行业同比增长11.8%,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3.7%。通渭京贝新能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6户新建企业实现“规下转规上”,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84户。100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5.9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3.4%。薯香园马铃薯休闲食品生产及研发中心建设等27个项目建成投产,带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
临洮县国家体育训练基地项目建设现场。资料图片
市场主体活力显现。启动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22994户,总量突破20万户,位居全省第二位,“‘五式工作法’稳市场主体助力经济增长”作为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在全国通报表扬。全面推进减税降费,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8.85亿元,其中,办理留抵退税735户6.04亿元。举办“政企沟通早餐会”26次,现场交办民营企业堵点难点痛点问题217个,办结141个,办结率64.98%。对成长型企业和生产下降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复工达产,帮助企业落实奖励资金818万元。为1493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2亿元,为116户中长期交易用户偏差考核费用1089.25万元,为375家中小微企业降低用网成本383.25万元,为承租国有房屋的921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减免租金833万元。
消费服务提质升级。深入实施“强服务业”战略,“十大服务业产业链”实现增加值73.39亿元、增长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三成以上。围绕构建假日消费新格局,组织开展“团圆定西·中秋享盛宴”等8项全品类促销活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5亿元、增长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批零住餐四大行业分别增长15%、16.1%、12.8%、15.2%。持续促进旅游市场消费,16家国有A级景区累计减免门票1182.42万元,发放旅游消费券13万多张,接待游客102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62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签约项目142个,签约额618.84亿元。其中,重点节会签约项目78个,签约金额409.83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24个,到位资金384.89亿元,同比增长60.81%,其中省外项目216个,到位资金382.32亿元,增长67.16%,居全省第4位。
渭源县金鸡产业扶贫项目。资料图片
财税金融运行稳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6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8.2%。其中,税收收入12.84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2.84%;非税收入11.52亿元,增长25.9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4.61亿元,同比增支20.39亿元、增长9.09%。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稳中有升,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06.81亿元,同比增加121.54亿元,增长10.25%,较去年同期提高2.59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973.97亿元,同比增加56.12亿元,增长6.11%。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紧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目标,多渠道、多途径、多领域挖掘增收潜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3291元、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762元、增长6%。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3,比上年同期(3.03)缩小0.03。持续推广“就业专干+网格员+信息员+联络员”就业服务新模式,新增城镇就业16130人,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94%;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1亿元。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曲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