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党建集群 构建协同发展体系
定西:“党建+产业”领跑乡村振兴加速度
初冬时节,陇中大地寒气袭人,万物冬藏。而陇西县文峰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棚内,却是欢声笑语,暖意融融。取苗、嫁接、移栽、浇水……村民们正忙着移栽反季节大棚蔬菜,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去年以来,镇上先后投入资金800万元,新建大棚50座、改建100座,目前产业园现有蔬菜大棚815座,其中日光节能温室635座。”提起镇上的产业变化,文峰镇党委副书记付豪说,这一切得益于文峰镇按照“地域相邻、川河相同、产业趋同、要素相聚”的原则,打破行政壁垒组建现代农业产业片区党委,实现资源聚在产业链、收入增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
这只是我市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建立推行“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驱动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创新实施以“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构建农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收入、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为内容的“双构建双提高”工程,着力构建“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支撑链”“振兴链”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
创新组织设置方式 构建片区“大党建”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建引领是保障。如何通过党建引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优势?
我市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积极适应区域联合发展需要,紧盯牛、羊、菜、果、薯、药、种“7+X”特色产业,按照“地域相邻、川河相通、产业相近、要素相聚”原则和“一块土地、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党委”的总体思路,打破区域阻隔,以“七川五河”经济示范带为重点,通过组建产业带党委、产业片区党委、产业联合党委,打造以片带产业党委为主的区域党建集群,促进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初冬的午后,陇西县通安驿镇高阳村西瓜种植基地里,工人们趁着晴好天气,在大棚里忙着平整土地,为来年栽种西瓜做今年最后的准备。
西瓜种植基地门口,一副“西瓜甜蜜蜜,生活美滋滋”的对联悬挂在大门两边,横批“红心向党”四个大字更是分外显眼。
今年,通安驿镇着眼加快推进“两川两河六镇”川河经济示范带建设,以“1+4”党建引领“双构建双提高”工程和“中国药都党旗红”引领保障工程为抓手,成立通安驿镇果菜种植富民产业发展联合党委。
“高阳村引进喜得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高阳、马头川、通安驿、古城等4个村,搭建大棚6000多座,建成了3000亩无籽西瓜大棚种植基地,大力打造‘甜美生活·红心向党’党建品牌,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果菜产业带动群众发展增收的新路子。”通安驿镇党委书记常小平说。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川河经济带建设,今年5月18日,陇西县委以推动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为目标,依托“云上田”乡村振兴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组建成立陇西县设施农业产业带党委。
陇西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张昊翀说:“陇西县通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骨干引领、组织引领,开展‘党旗领航’十大系列行动,坚持‘一产业一党委’,组建产业片带党委5个、联合党委17个,推动形成了‘党旗红’带动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临洮县是典型的城郊型高原夏菜和时令蔬菜、大棚蔬菜生产聚集区,近年来,依托洮河谷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水浇地,培育形成了24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
为了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提升蔬菜产业规模,临洮县深入实施“双构建双提高”工程,覆盖沿洮11个乡镇169个村党组织和458个农业村产业组织,组建成立了沿洮蔬菜产业带党委。
“沿洮蔬菜产业带党委积极整合农机、农技、科技、现代产业园等部门优势,通过党委统筹、支部发力、干群联动的方式,建成特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39个,搭建钢架蔬菜大棚2038个,构建了‘连乡成片’‘集群成联’‘抱团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临洮县副县长、沿洮蔬菜产业带党委书记张会平说,沿洮蔬菜产业带党委吸引沿洮乡镇、村社及涉农企业在产业链上抱团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向内聚集,优势产业向外拓展。
渭源县组建渭河川沿高原夏菜产业带党委,着力构建以渭河流域川沿区4个乡镇为主的高原夏菜产业经济带,打造高原夏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高原夏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截至目前,我市根据“七川五河”特色经济带产业分布情况,以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平台,按照“一产业一党委”思路组建13个产业带党委、20个产业片区党委、106个联合党委,培育特色产业示范带21条,打造以片带产业党委为主的区域党建集群,着力构建片区“大党建”格局,推动资源聚在产业链、收入增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
突出党建引领带动 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为统揽,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7+X”产业发展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
秋冬时节,正是中药材采挖的好时节。在陇西县福星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伴随着“隆隆”机器声,地面上铺满了中药材采挖机挖筛过的黄芪,几十名农民紧随其后进行捡拾、扎捆、装车,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福星镇坚持“党建引领、企业带动、产业富民”,按照“一块土地、一个产业、一个党委、一个品牌、一个产品、一个市场”的思路,成立中药材产业联合党委,以裴家湾村为核心区域,规划建成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投入20余套大型中药材采挖机、移栽机等进行机械化耕作,种植黄芩5000亩、党参4000亩、黄芪1200亩。筹措资金450余万元,建成裴家湾村中药材初加工车间和富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套相应的功能房、饮片加工设备和大型农机具。
同时,福星镇推行党员责任区管理服务模式,将72名党员划分到185个责任区,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田间管理、服务指导、培训宣传等工作,并组建专家团队,“手把手”向基地务工群众传授中药材种植技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759名,乡土人才127名。
“为了让农户在‘订单农业’中实现效益最大化,福星镇与一方药业等8家药企签订一体化防风险协议,通过订单式销售,带动1304户农户户均保底增收9969.3元,增加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陇西县福星镇党委书记李会君说,如今福星镇构建起了党建引领带动中药材种植、加工、交易、检测、仓储、物流等一条龙联动发展体系,鼓起了群众致富“钱袋子”。
陇西县委副书记、县设施农业片区党委书记康建国说,陇西县着眼“两河两川六镇”特色经济示范带建设,通过组建成立产业片带党委,推行“产业片带党委+乡村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高校(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集聚组织、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资源,依托中药材、畜草、菌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产业基地146个,发展家庭农场778个,引进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49个,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构建了“一片区一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务工从而增加工资收入,并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实现了“党建链”串联“产业链”“致富链”和“振兴链”,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临洮县新添镇崖湾村抢抓加入沿洮蔬菜产业带的有利条件,依托交通便利、区域特点等优势,在党建引领下,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社企联动、群众参与”的蔬菜产业发展道路。
初冬时节,黄土高原天寒地冻,但是素有“陇上菜圃”之称的崖湾村仍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座座塑料钢架大棚鳞次栉比地伫立着,崖湾蔬菜交易市场川流不息、热闹红火,勤劳的菜农起早贪黑,忙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崖湾村党总支依托区位便利条件和蔬菜产业优势,抢抓川河经济带建设有利契机,积极推行“党委带支部兴产业、党员带农户促增收,党委帮支部做规划、党员帮农户调结构”的“双带双帮”工作法,将崖湾村打造成临洮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核心区。
新添镇崖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有义说:“我们建成了200亩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核心区、年交易1.5亿元的蔬菜市场,吸纳周边200多人在市场务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2万元,实现了农村居民工资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双提高”。
临洮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王国杰介绍道,临洮县坚持“一块土地、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团队、一个党委”的发展思路,打破行政区域,组建成立沿洮产业党建联盟、沿洮蔬菜产业带党委和6个片区产业联合党委,建立会商调度、规划引领、技术培训、示范创建、孵化培育、拉练比拼“六项机制”,聚集组织、人才、资金、服务等资源,拓展产业、市场、科技、品牌优势,创新“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集群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追赶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截至目前,全市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9家,建成各类营销市场255个,推动特色产业连点成片,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融入产业发展,以党组织推动为特色产业发展聚合资源、提供引擎、释放动能、激发活力。
深化利益联结机制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如何让配置更优、让功能更强、让效果更实?
我市牢固树立“大党委”工作理念,突出党组织引领带动,通过产业带党委、片区党委、联合党委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结成一根绳、拧成一股劲、下成一盘棋”,充分释放协同联动效应。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我市督促各级全面落实党委(党组)书记和班子成员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县级党委抓乡促村、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包乡走村入户制度,建立市县党委班子成员党支部工作联系点230个、市县领导干部社区网格联系点147个,188名县区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到村入户3次。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文斌说:“我市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117名、队员2230名,从市直机关选派2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7+10’重点城镇、深山区、原深度贫困村挂职,主攻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点难点工作。”
同时,我市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党建项目”和党员致富能力提升工程,1100名村党支部书记领办产业发展和难点项目1600个,鼓励支持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新型经营主体3200个。
今年,针对蔬菜产业规模小、群众收入低等问题,临洮县白茨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利江领办实施了以“突出党建引领、夯实农业基础、增加群众收入”为主题的“书记党建项目”,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发展模式,率先创办了万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钢架蔬菜大棚450座,邀请专家指导培训,农机一体化服务,对接市场营销,带动157户群众年增收70.65万元,推动形成了集种植培训、农机服务、冷链储藏、运输销售为一体的蔬菜产业服务体系。
在产业党委的带动下,全市各县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为了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我市充分发挥党建联建优势,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消薄达五倍增”行动,以390个中央和省财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村、全国组织振兴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为重点,引导支农、扶贫、产业等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
目前,全市188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5亿元,村均收入11.39万元,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90%。
在党建引领带动下,陇中大地、川河经济带沿岸,遍布着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78家、农民合作社1.19万个、家庭农场944家,47万户农户在产业片带上就近就业增收,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小康路上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