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读于一所师范院校。一时间,校园里刮起了“红学”热潮,不知不觉中我也加入了“红学”队伍。赶着时髦从图书馆借了《红楼梦》放至我的床边。实际情形却是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充满了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书中一些生涩的文字和诗词让我望而生畏。每次看上两回就看不下去了,过些日子又回头看,很长时间仍停留在前几回。
那些日子,我从知识储备、生活经历、阅读能力几方面审视了自己,发现自己不是阅读《红楼梦》的“料”。就在将要放弃这个筹划了多日的阅读计划的时候,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了有关毛泽东与《红楼梦》的故事,记得大致意思是《红楼梦》是毛泽东读的最多的四大名著之一,他曾在不同场合说,不读《红楼梦》五遍,你就没有发言权。这个故事对我继续阅读《红楼梦》鼓了不少的劲。
记忆犹新。师范三年级时,秋后的一个周末,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陇西新华书店的一角幸遇一本《红楼梦评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如获至宝。该书每一回通过“回目评点”“词语注释”“诗词注译评”等栏目对原文进行了详细注评。书的结尾还附有两张表,一是《红楼梦》人物表;另一张是《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
自从有了这本书,我对《红楼梦》的认识加深了不少。“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我终于能够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好了歌》;透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体味作者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艰辛;领会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诸多经典诗词、曲赋对王熙凤等红楼梦中众多女子性格和命运的精准描述。很长一段时间,与文友侃谈“红学”时也增加了几分底气。
师范四年级时,学校举行了一次“我与‘四大名著’的主题征文大赛”,那些日子,我挑灯夜战,查阅了不少资料,最终捣鼓了一篇题为《初读红楼梦》的参赛拙文。记得当时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认识黛玉是在这样一个浪漫的下午,云朵也自由的,飞鸟也自由的,可是她却是那么的忧郁,脸上写满了惆怅。潇湘馆里特别的幽静,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忧郁,我寻找着她,终于,在花冢前,我看见了独自葬花的黛玉,看着她憔悴的面容,看着她悲戚的神情,我心中的爱怜一股脑儿涌了上来……”
完稿后,我大着胆子参赛,在众多的高手中有幸入围,意料不到的是参赛评奖揭晓后本人作品还获得了一个优秀奖。记得颁奖那天,我很阳光地走上领奖台,在一片掌声中,我捧到了荣誉证书和奖品(精致的笔记本)。这张奖状早已丢失不见了,唯有那本笔记本我还小心地珍藏着。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毕业三十多年了,工作忙碌,生计所迫,当年的“红趣”荡然殆尽。多年后对《红楼梦》的印象又回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少数人物和“荣国府、宁国府……”人物活动场所等浅层面上。
今年暑假,由于疫情影响,推迟开学。休闲中,我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教师继续教育——“专技天下”来打发时光。在专业课选课时,发现有不少有关《红楼梦》的选课,接下来在60课时的专业课选课时,我一口气选了由北京市朝阳区中学语文名师陶然老师主讲的《教师为什么要读红楼梦》《走进红楼梦》等系列课程。这些网络课程,开启了一次我再读《红楼梦》的网络之旅。我走进网络课堂的同时,还研读我收藏的那本《红楼梦注评》。历时半个多月,完成网络培训任务的同时,让我能够有机会对《红楼梦》从美学、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性、情感等多角度来一次较为全面地解读,从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
不知不觉中,自己已过知天命,直奔花甲之年。再读《红楼梦》,既可拣回三十多年前的校园记忆,又能品百味人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