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定区的深山区,近年来,青岚山乡按照三线带动、全面布局、多点开花的思路,打造以马铃薯、饲草、小麦种植为主的多元产业结构,一幅产业旺、村庄美、村民富的画面在青岚山乡全面铺展开来。
在车门川村,定西正隆家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12万只蛋鸡养殖场,负责人张建强从事蛋鸡生产30多年,具有丰富的生产和销售经验。目前,该养殖场日产鸡蛋4万枚以上,市场供不应求。
上料、喂水、调温、控水、集蛋等一键控制,一枚枚鸡蛋沿流水线经过检测、分重、装盘后装箱,耗资150万元的自动喂料机、20万元的自动捡蛋机大大节省了人工,实现了“人管机器、机器养鸡”的现代化养殖。
除养鸡外,这家合作社还流转2000亩耕地种植玉米,养殖湖羊500只,建起有机肥加工车间,羊粪经过腐熟发酵后变成了高效生物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搞起了循环农业。
“我种菜十多年了,每个大棚政府补助3万元,一个大棚一年可以收入4万多元。”大坪村菜农李向荣这几天正忙着嫁接菜瓜苗。在大坪村,村民尝到了种菜的甜头,建起了28座温室大棚,种有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等反季节蔬菜,主要销往安定区南川批发市场。
郑沟村村民郭亚鹏流转2100亩土地,成立定西天蓝蓝种养殖合作社,全村马铃薯播种实现旋耕、施肥、铺膜、种籽一体发展。农忙时,合作社一天可以播种30多亩马铃薯,还能吸纳郑沟村60多人务工创收。
原坪村距定西市区15分钟车程,大部分群众搬进城区,撂荒地较多。以村书记王强为带头人的5名青年转型做起了“新农人”,承包流转5座山头的5000多亩土地,成立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玉米、搞加工、做销售,原本撂荒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下一步,王强计划在村上成立联合社,养殖梅花鹿,种植中药材,发展旅游业,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在原坪村5位“新农人”中,“80后”陈强干过工程、开过广告公司,又将目光投向了农村。陈强于2016年注册成立合作社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合作社成立的前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在政府的农机补贴、洋芋籽补贴等政策扶持下,不仅合作社日益壮大,而且建起了标准化的鲜粉加工厂和榨油厂,仅鲜粉每年可以收入30多万元。陈强还在抖音、快手平台直播推销鲜粉和农特产品,每天成交200单左右。
春暖花开,海旺田园综合体就成了市民的旅游胜地。一条条盘山硬化路联结起了千家万户,远近山头的漂亮房车与远山、绿树、蓝天融为一体。上坪村的海旺田园综合体通过“基础+产业”“平台+人才”“文化+旅游”“生态+治理”“支部+企业”等方式,做大做强农旅这一主导产业,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点上开花,面上结果。青岚山乡结合秋季覆膜、撂荒地整治、耕地轮作、高标准农田等工作,围绕国道312线、省道227线、县乡道上贾线等“三线”谋划产业发展布局,确保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玉米稳定在2.5万亩以上,小麦、油料、饲草、小杂粮稳定在1万亩以上。
促进全乡规范运营的33家合作社,带动全乡1935户农户通过发展产业、流转土地、就近就地务工等多种渠道增收致富。依托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6万亩,建立农机服务队20支,开展农业技术集成服务。签订订单马铃薯3万亩、饲草玉米1万亩。通过“订单收购+保险托底”的模式,实现6.6万亩马铃薯和2.5万亩玉米保险全覆盖。
“产业是基础,人才是保障。在深山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者是关键。”青岚山乡党委书记段永权坦言。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牛小栋 石建强 王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