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时间的概念相当模糊,日常生活中对它的描述和理解远没有今天这样精确,向一定区域内居民报告时间的方法也只能是人工手段,而“暮鼓晨钟”是最常见的一种。
暮鼓晨钟原是寺庙的报时方法,目的在于规范僧众的生活作息,寺庙附近的居民往往也参照行事。而在官方的治所里,如府、州,县城内,公务人员和市民需要知道迟早,统一工作和生活的步调,时间的提醒就成为必要。故此法亦为官方所采纳,多于城内建鼓楼和钟楼,或二者合建,称钟鼓楼,以司其责。当然这是指和平时期。在战争年代里,最需要的还是鼓楼,因为鼓声是战斗的号令,钟声是和平的象征。岷县就是先有鼓楼而后才有钟楼的,从最早的鼓楼到出现钟楼中间相隔四、五百年。这与岷县的边防位置有关。岷县自宋神宗熙宁六年(1076年)从与吐蕃占领下克复以来,便长期处于与西部诸番的接壤地区,多年战事纷纭,边防难靖。
明初所建岷州卫就属于军事建置,这样的治所自然应该先设鼓楼。岷州的鼓楼称为“镇边楼”,其意义十分明显。
“镇边楼”在今岷县大南门与北门之间的十字路口,原楼有桥,称“镇边桥”或“鼓楼桥”。至今遗址附近的地方名称叫作“鼓楼桥”。此楼最早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但由“镇边”之名可以推断当为北宋时期所建。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副使迟风翔任洮岷道时重建。此楼的历史作用如何,可从清人谢绪光《秋日登镇边楼》一诗窥见一斑:“塞上秋高景倍清,凭栏极目寄闲情。霜侵老圃花容陡,云挂遥天雁字横。二水寒生凝绝壑,千山气肃拥孤城。眼希形肚称雄处,曾荷王师靖甲兵。”
“眼前形胜雄称处,曾荷王师靖甲兵”就是答案。说明此楼饱含无数历史烟尘。钟楼在州治与东城门之间的路口。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副使罗维垣、同知候国安创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同知汪元絅重修。遗址处地名“钟楼口”及“钟楼巷”至今仍称用,已是岷县城内的黄金地段。汪元絅重修钟楼时不见提及鼓楼,可能那时鼓楼已废圮,否则不可能只修一处。虽然钟楼出现较迟,鼓楼又废圮较早,但晨钟暮鼓之声从来不绝于耳。这是因为岷州城外有两处宏大的寺庙,一为广福寺(后为广仁禅院,俗称西寺,遗址即今岷县一中),一为报恩寺(俗称南寺,遗址现为民居)。另外早在钟楼出现的前二百年,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岷州卫军民指挥使马烨就在城内修建了城隍庙,后三年即洪武十六年(1383年)又铸造铜钟一鼎(即现悬挂于二郎山正气亭的明代铜钟)置于城隍庙内,其用途当也包括向全城发布时间信号。城隍庙后来被毁,但其存在的历史比钟楼还要长。
晚清以来,寺庙毁废较多,佛事活动日衰,暮鼓晨钟逐渐沉寂。清末民初开始于二郎山上用铁炮报时。即每天于晌午时分点放一响铁炮,其声全城皆闻,人称“晌午炮”。岷县城区居民说“午炮响了’,成为提醒时间已是中午的口头语。如果说此前的“暮鼓晨钟”是以天色为参照物的话,那么晌午炮便是比较精确的地方时了。因为当时山上备有日晷。日晷所指最短影印为中午。后期民国政府将全国划分为五大时区,这其实是大范围内的地方时,岷县划在“陇蜀时区”。这个时区按今天的世界时区来说属于“东七区”,与属于“东八区”的“北京时间”(以东经120。为标准)相差整整一小时。但和岷县的地方时却仅相差约4分钟(岷县位于约东经104。处),好处还在于校对钟表方便了,不再使用古老的日晷。民国34年(1945年),地方绅士李贵悟等在二郎山上修建“正气亭”,将明代铜钟搬上山悬挂于亭上。从此,中午的报时也偶用钟声。如果铁炮因故不能响时就敲钟十二下。1955年县城建立了有线广播,这一古老的报时方法宣告终止。
如今,时钟已经普及,时间也精准无比,这是先辈们做梦也没想到的。尽管如此,那安详的鼓声,悠扬的钟声和令人警醒的响炮声却依然时时在记忆中回荡,因为它们是这块热土的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