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
2023年7月8日,在元古堆村万亩花海,一张“全家福”定格了八旬老人朱桂英一家四世同堂的温馨画面。
照片中,朱桂英老人笑眯了眼,儿子辈、孙子辈依次排开,重孙窝在奶奶怀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这张“全家福”,浓缩了朱桂英一家生活由贫到富、日子由苦到甜的变迁历程,更印证了元古堆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感恩奋进的沧桑巨变。
一
元古堆村文化广场,12块“十年变化我来晒”的展板格外引人注目。一张张灿烂明媚的笑脸、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一幅幅令人震撼的今昔对比图……直观而清晰地呈现了元古堆村的十年巨变。
一张张全家福,定格的是温情瞬间,展现的是十年巨变,折射出的则是国泰民安。
“我就是做梦也梦不到能有这么一天。”
朱桂英老人指着展板上今非昔比的全家福,感慨万千。
时间回到2013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人的小年,辞旧迎新的好日子。
这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作出“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切嘱托。
“腊月二十三,习总书记送来了幸福年!打那以后,庄稼也好了,咱们年年都是幸福年。”朱桂英一字一顿复述着这句话。
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激励着全村人感恩奋进、治穷致富。如今,经过脱贫攻坚的洗礼、乡村振兴的接续,元古堆早已脱胎换骨。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元古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14.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0万元。
元古堆村从过去的出行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娶媳妇难的“五难”深度贫困村,变成了硬化路、自来水、安全房、经济作物遍沟梁的“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
走进朱桂英老人的家,敞敞亮亮的大院、窗明几净的大瓦房感觉十分惬意。在她家现代化的厨房里,双开门冰箱、油烟机、微波炉、消毒柜一应俱全,客厅里火炉子烧得正旺,沙发、电视、茶几样样不缺。
“以前说起万元户,那就是相当了得的人家,如今一亩当归就能卖上万元。”朱桂英的儿子李吉伟一手捯饬着院子里的当归,一手指向门口的小轿车,“你们看,这车就是它换来的。”李吉伟的话,道出了元古堆产业发展的红火。
曾玉成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但十年前,因为山路难行、家里没钱,他春天没钱下本,秋天没路出货,是一个被一尺泥、一分钱难倒的庄稼汉。
现在,他家当归摞成了堆,黄芪垒成了墙。院子整体加装“玻璃盖”,成了药材晾晒房。院里还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农业机械。
谈及今年的收入,老曾不愿露富,但黝黑的脸上笑出的褶子道出了实情。他说,他是村里的“大多数”,也是“种植杂家”,百合、当归、党参、黄芪样样种。
“接下来,村里打算在木耳、香菇上做文章,通过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线上销售渠道……”以前村里出了名的“刺儿头”、如今的村主任郭连兵说,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现在元古堆人算是刨出门道来了。
二
朱桂英老人今年84岁,元古堆村下滩下社人。“活到我这把岁数的人,都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说话间隙,老人打开手帕拿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已然泛黄,却没有一丝损坏。老人介绍,照片里是她、丈夫和五个孩子,是家里的第一张“全家福”。
那年月,照相需要由头,比如过年、出远门、过大寿。这张全家福,就是朱桂英丈夫外出的时候,专门从离家二十里外的镇上请人拍的。
土坯房、瘦脸蛋、旧棉袄,老照片里的朱桂英一家人显得眼神落漠,与现在一大家子满脸幸福的“全家福”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年忙到头,也填不饱肚子。”朱桂英老人的记忆中,那年月十年九歉、入不敷出,日子是真的苦!
李吉伟的童年时代,就不记得穿过一件新衣裳,吃过一顿白面馍。
贫穷,曾在这里代代相传。
李吉伟说,这里有种植当归的传统,小麦大豆没收成,他们就试图种药材卖点钱换粮食,“可连药材都卖不出去的时候,那日子真的就没一点盼头。”
李吉伟回忆,那时候种上两亩药材,还得赶早背到二十里外的会川镇子上去卖,商贩看上了,这一趟就算没白跑,看不上,就又得背回来。
“路是牛蹄窝、三道槽,拉个架子车,没有几个人推就出不来。”李吉伟说,务庄稼,全靠肩挑背扛,喝水,要到村西南角的一眼山泉里去挑,全庄子人就指望那一眼泉水,去迟了就没了,所以每天四五点起来去抢水也成了元古堆人一件难忘的记忆。
吃水难、种地难、上学难、看病难,娶个媳妇更难。就这样,元古堆人在各种难心事里过了一年又一年。
“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过来的。”朱桂英是这么认为的,走不出大山的元古堆人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朱桂英怎么也想不到,她和乡亲们竟然走出了老照片里的苦日子,品尝到了新生活的甜味儿。
“这都是托总书记的福!托共产党的福!”朱桂英老人激动地说,“那年我见了总书记,还握了手!”
闲聊中,李吉伟打开了水龙头。看着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出来,朱桂英赶忙拿盆来接。他们经历过“水贵如油”的生活,一点一滴也不舍得浪费。
三
“你们看,这就是在咱们梅花鹿场后面拍的。”朱桂英老人指着“全家福”高兴地说,“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了,人才有闲心浪了,吃不饱肚子的年月,谁还有那个闲心!”
今昔对比,元古堆人的好日子蜜里调油!
村民张学仁说,回想习近平总书记来元古堆的场景,恍如昨日。那天,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的元古堆人都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份温暖,共同期盼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未来。
如今,华丽蜕变的元古堆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肉羊养殖、羊肚菌、马铃薯、百合、中药材等产业蓬勃兴起,建设特色乡村旅游小镇,发展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产业,村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为前些年“外逃”的村民之一,当时全社(60多户)的第一名大学生苟怀文在外打拼了多年后,选择了回乡。
记者见到苟怀文时,他正在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整理农特产品。曾经,他是一名文质彬彬的大学生,是全社的骄傲。而今,他成为渭源县感恩山乡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职工,主要负责给游客讲解家乡这十年的巨变。
“今年夏天游客特别多,6月28日那一天我一个人就接待了十六拨人。”苟怀文说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天人太多了。现在他每天都很忙,但他很享受这种忙碌,那是一种每讲一遍自豪感就上升一层的满足感。
如今,随着农旅融合产业的勃兴,元古堆人又迎来一次发展黄金期。
当年狭窄颠簸的“三道槽”变成了宽敞干净的“旅游路”,当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时尚简约的“农家乐”,当年填不饱肚子的“盐碱地”变成了亩产过万的“丰收田”……
在元古堆,土特产变成金疙瘩,庄稼汉变身职业农民,全村正从农耕向农旅转型。
“目前,元古堆村已成为兰州及周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直接带动元古堆村及周边群众30多人就业,促进链上群众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董建新说。
元古堆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吸引了游客,也吸引着本土人才纷纷回乡。
“孙子李增龙在会川中学当老师了,孙媳妇也是一名老师……”说起鲤鱼跃龙门变成文化人的孙子辈,朱桂英老人满脸自豪。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莉芳 崔桓
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