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绝其长,不夭其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早期的“两山论”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基层自然资源局工作者,我们更应坚持绿色发展,让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用“绿色”之笔,绘制出“守土知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美丽中国壮美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深的感知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作为一名基层自然资源工作者在实践中还须“深学生态文明思想、行使两个统一职责”。
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这就需要我们同自身的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同时还需要深刻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作为一名自然资源工作者,国家赋予了我们两个‘统一行使’的工作职责,我们就必须明确权利归属,“受民之托、忠民之事”,所有权利维护先于行政权力行使,就要把所有权利“家底”弄清楚、管明白、用长久。而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点,只有认识到不足,才能有效支撑资源保护与治理走上制度化轨道。
作为一名自然资源工作者,我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形成制约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一方面,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大量落后的、不合理的、非“绿色”的产能,在一个低端而饱和的状态下苦苦支撑,不但严重浪费社会资源,也是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障碍。
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成为家乡发展的滞后者,而是要成为建设美丽家园的排头兵。这就需要我们有战略定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说,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是长远之策,不是权宜之计,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行。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想走“回头路”,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的念头、打牺牲环境的主意,那样做必然得不偿失、遗患无穷。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是要经得起考验、稳得住心神,践行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不松劲,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不开口子,牢牢守住生态红线。
只有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让绿色发展成为社会风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打好生态文明攻坚战,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要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加强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筑牢根基。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当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绿色发展,并且从生态文明中获益,那么我们的“深学生态文明思想、行使两个统一职责”将会大刀阔斧的开展下去,作为一名自然资源局的干部,我也会骄傲的告诉身边人:我们“守土知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当生态文明思想如同春风化雨般润入心田时,我们“自然人”势必会走在生态文明发展的前列,因为我们有信心和全国人民一道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