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李萍
在科技创新这一赛道上,人才是第一资源。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如何用政策密钥解开人才方程式?
一群在陇原大地上奋勇前行的青年科技“闯关者”,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故事,揭开这片土地为人才建起干事创业的“蓄能池”密码,展现出甘肃在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之路上的坚定决心与无限可能。
松绑:拆除科研“脚手架”
兰州理工大学的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卯成教授正在调试新型锌离子电池参数。这位39岁的科学家,2022和2023年连续两年跻身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除了自身坚持不懈地拼搏与付出,他还将取得成绩的部分功劳归属于学校。
“学校实施不低于东部地区待遇保障水平、不低于‘双一流’大学科研支持力度的政策,让我们可以专心搞科研,有效提升个人价值。”刘卯成说。
刘卯成教授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
目前,刘卯成已经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同时,他指导的本科生已能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人才梯队如活水涌动。
刘卯成的成长与成就,是甘肃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一个生动缩影。
2023年,甘肃省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科技厅结合该《实施意见》,立足甘肃实际,出台政策“干货”,从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全方位“保驾护航”,围绕青年科研人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方面进行了“量身定制”。
政策的春风,催生了强大的人才磁吸效应。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两个不低于”特殊政策,在平台建设、科研团队人员配备、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青年人才倾斜支持。
“2019年以来,我们共引进优秀博士人才349人,其中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博士占80%。”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陈伟说,学校的人才生态在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不断优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领跑:把指挥棒交给青年人才
在我国节水产业发展70周年之际,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创新实践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公司构建的“运营优先”战略体系成功破解农业节水工程“有人建、无人管”的行业痛点,其“彭阳模式”“元谋模式”等创新实践正在全国20余个省份复制推广。
“让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发展的王牌,才能让农业更智慧,农村更美好,农民更幸福。”公司董事长王浩宇道出公司发展的创新“密码”。
王浩宇(右)在公司研发现场视察。
出生于1991年的王浩宇是科技部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中国青年创业奖获得者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自2017年接过“接力棒”以来,他以科技创新为“航标”,主导建立大禹研究院、大禹以色列研发中心、大禹北京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国内外节水领域杰出专家,不断引领节水技术创新。
事实证明,青年掌舵不是冒险,而是激活创新DNA。据了解,大禹节水首创的“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PPP模式,其实施的云南陆良恨虎坝中型灌区PPP项目作为全国首个农田水利PPP项目,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8提升至0.72,年节水效益达2100万立方米。目前该模式已被水利部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在甘肃,像王浩宇这样青年才俊勇挑重担、引领行业发展的鲜活案例,绝非个例。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布局人才梯队建设,构建起省拔尖领军人才、省领军人才、陇原青年英才梯次衔接的育才体系,每年有2000余名科技人才得到个性化培养扶持。
同时,甘肃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减轻青年科技人才负担等举措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奔赴“星辰大海”,为陇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青春动能。
自由生长:戈壁滩上的“创新雨林”
在嘉峪关酒钢集团轧钢车间,工程师魏海霞正在对生产产品进行质检。这位从未离开生产一线的女工程师,只要用耳朵一听就知道钢坯烧的“火候”够不够,一看火焰和钢坯的颜色就知道所有的控制参数是否合适。
“能走出去,也要能回来。”23年前,魏海霞从东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酒钢集团工作。寒来暑往20余载,她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钢铁霞”,参与研发的钢种达到60多个。酒钢的不锈钢跻身为国内不锈钢三大巨头之一,她是亲历者,也是参与者。
魏海霞对公司产品进行质检。
2024年,魏海霞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作为她的导师和领导,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首席专家潘吉祥难掩喜悦。“现在,不锈钢团队的一多半人已快速成长为业内权威,在业界都是炙手可热的高端人才。”潘吉祥说。“这一可喜的局面离不开职工自身的努力,更得益于全省为年轻人营造的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近年来,酒钢集团用好用活相关政策,让年轻人牵头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参与重大技术攻关,工作中充分放权,建立良好的容错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让青年人才自由探索,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
“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提高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比例。”甘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透露,自甘肃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以来,省科技厅围绕人才工作“破题”,制定23条年度科技人才推进措施,细化49条落实举措,全力破解青年科技人才改革发展难题。
目前,我省省级基础研究计划40岁以下科研人员担任负责人的比例达到70%以上,45岁以下科研人员担任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主要负责人的比例超过30%,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支出比重达到14%,位居全国第4。
同时,甘肃省还重点围绕青年科研人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方面,推出了12条政策“礼包”,提供一系列“保姆式”服务。一方面,从就医保障、安家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这片曾以敦煌壁画惊艳世界的土地上,新的创造者正在描摹另一种飞天图景——不是飘向远方的藻井纹样,而是扎根大地的青年科技群像。他们的故事诉说着:人才高地的海拔,从不取决于地理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