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什么呢?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回答。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人民日报》和沂蒙二姐田埂上的共创视频再次狠狠地击中了无数网友。
画面中,老姐姐一边种着花生米,一边尽情抒发着“读书是盐罐子腌月亮,咸得眼角挂霜花,读书未发芽的麦种,在脑瓜子里一点一点拱绿芽。”一句不言生活,句句不离生活,一句不言希望,句句充满希望。我想,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涩过成了诗一般的生活,这种乐观,这是诗歌最好的韵脚。关于读书,总有人说看了也记不住,就像没读过似的。一个高赞地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亦如此,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会融进你的血肉。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多读书不一定能够让你功成名就,但是能够让你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能够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即便陷入泥潭,也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正如董宇辉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运气,能够遇到贵人提携你,帮助你,但是,你又不可否认的是,成长中这些人很重要,如果他们没有活生生地出现在你的眼前,那他们一定是以文字的形式写在了书里。所以,看书就行。
读书是通往智慧与自由的阶梯,其好处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深远。读书能拓宽认知的边界。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思想的结晶,翻开书页便如同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广阔的世界。历史沉淀千年兴衰,科幻小说点燃未来想象,哲学著作叩问生命本质——不同的书籍拼凑出人类文明的立体图景,让狭隘的自我在阅读中逐渐消融。
读书滋养心灵的力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如同一方静谧的港湾。读《瓦尔登湖》能学会与孤独共处,读《活着》会重新理解坚韧的意义。文字能疗愈焦虑,也能在迷茫时点亮一盏灯——那些被书籍温暖过的时刻,终将内化为面对生活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读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的阅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与作者辩论、向自我提问的过程。当我们在《乌合之众》中反思群体盲从,在《1984》里警惕权力异化时,批判性思维便如同刀刃越磨越利。这种能力,正是对抗偏见与蒙昧的最佳武器。
赫尔曼·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读书不会立刻兑换成财富或成功,但它赋予我们洞察世界的眼、共情他人的心,以及一颗不被轻易征服的灵魂——这或许正是读书最珍贵的好处。(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