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清晨的阳光洒在西北的梯田上,一位村支书背着文件袋匆匆走过田埂。他的袋子里装的不再是堆积如山的表格,而是村民的种植需求统计表和待签的产业合同。这是基层减负政策落地后的一抹剪影——当形式主义的枷锁被卸下,基层干部的双脚终于能踩进泥土里,双手终于能触到民生的温度。
褪去“枷锁”:从文山会海到田间地头。曾几何时,基层干部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会议记录、迎检材料和重复填写的报表。某村的一天,曾被四五个部门的检查通知切割得支离破碎,村干部们像陀螺般旋转于会议室与档案柜之间,连倾听村民诉求的时间都成了奢侈品。一位老支书苦笑道:“那时候,我们不是在填表,就是在准备填表的路上。”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困局,让政策的春风难以穿透形式主义的坚冰。转机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2024年,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冗余行政的肿瘤。各地率先推行“七减”措施:会议时长超时禁言、督查事项压缩至、村级挂牌精简至标准化标牌……干部们发现,日历上“无会日”的空白越来越多,走访群众的脚印却越来越密,“市区乡村四级联动”的机制让政策不再悬在空中。专班干部带着问题清单蹲点调研,曾经被表格淹没的村委会,如今成了解决灌溉纠纷、规划特色产业的“民生议事厅”。
种下“活水”:赋能背后的治理智慧。减负不是终点,而是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在河南新密,一场考核机制的变革悄然发生:原本需要厚达百页的台账被简化成三张清单——取消村级事项50项,优化流程20项,保留核心职责15项。考核组不再盯着文件柜里的“完美留痕”,而是走进田间地头,用沾着泥土的双手翻开民情日记。一位乡镇干部感慨:“现在我们的KPI是村民的笑脸,不是打印机的碳粉。”科技的力量也在重塑基层生态。上海普陀区的“点菜式”资源对接平台上,56家单位的71个赋能项目像菜单般展开。社区干部轻点屏幕,就能为孤寡老人匹配适老化改造资源,为留守儿童链接线上教育课程。大数据平台将重复填报的表格化为自动生成的数据流,AI帮村干部处理了30%的常规咨询。当无人机盘旋在梯田上空监测作物长势,当“无扰督查”系统通过智能摄像头完成安全检查,基层干部终于从“表哥表姐”蜕变为“治理创客”。
绽放“春芽”:实干撑起民生的脊梁。在甘肃定西的薯田里,减负释放的能量正在结出饱满的果实。曾经被会议捆住手脚的农技员小牛,如今带着上级下发的田间技术指导方案,穿梭于田间地头,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虫害预警形成参考数据,助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经过专业的田间管理指导,让产量提升了40%。村民们说:“以前干部来去匆匆像阵风,现在蹲在地头手把手教技术,这才是咱们的贴心人。”这样的故事正在中国大地星火燎原。天津蓟州区将20余项组织工作流程精简优化,把省下的时间转化为88名实干型干部的提拔重用;浙江龙山社区干部用“移动办公室”取代了文山会海,带着平板电脑走家串户,把矛盾调解会开在院坝里。当考核指标从“会议次数”变为“解决问题数”,当晋升通道向“泥腿子干部”倾斜,基层治理的根系终于扎进了现实的土壤。
守望“青山”:构建减负的长青之基。长效机制的建设,如同为治理生态修筑防洪堤。“三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让新增事项必须经过联合审批;军队系统的“容错纠错”制度,让官兵们敢于在备战练兵中突破常规。这些制度创新,既像筛子滤去形式主义的砂砾,又像沃土培育担当作为的幼苗。文化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当要求干部“到百姓家里坐”替代纸面汇报,当“群众满意度”成为干部考核的硬指标,一种新的政绩观正在生长。这种转变,让干部们读懂了《尚书》中“民惟邦本”的深意,也让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治理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眺望,基层减负的深层逻辑愈发清晰:它不仅是行政流程的简化,更是治理重心的回归;不仅是工作方式的革新,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庄严宣誓。当干部们的文件袋变得轻盈,民生的答卷却愈发厚重——这是减负与赋能的辩证法,是形式主义退场后,实干精神照亮大地的动人诗篇。(肖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