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刷不完的短视频、看不尽的热点资讯,网络早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第二空间”。然而,当键盘侠的恶意攻击、不实信息的肆意传播、低俗内容的频频出现成为常态,我们不禁要问:这片承载着无数人生活与梦想的数字空间,能否真正成为温暖人心的精神家园?答案就藏在每一位网民的行动中——当个体的微光汇聚,网络文明的星河自会璀璨。
“点亮网络文明之光”活动的启动,恰似为数字时代点亮一盏明灯。大连、青岛等五城联动,搭建网络传播矩阵,这不仅是城市间的合作,更是一场关乎全民网络素养的破局之战。试想,若每个城市都能像点亮地标建筑般,以特色文化为底色,用正能量内容照亮网络空间,那遍布全国的 “数字灯塔”,必将驱散网络世界的阴霾。
网络文明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它藏在无数温暖的网络故事里。还记得那位在高速塌方时,不顾安危下跪拦车的饶先生吗?他单膝跪地的身影通过网络传遍全国,让我们看到平凡人的英雄气概;呼和浩特一家三代传承同一个警号的故事,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让忠诚与担当的精神跨越时空。这些真实的网络记忆告诉我们:当正能量成为网络主流,它不仅能温暖人心,更能凝聚起社会前行的力量。
但网络文明的建设,绝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敦煌研究院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复活”,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的直播间里“圈粉”无数;普法博主单禹齐将晦涩的法律条文编成趣味短剧,让法治观念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还有那些自发组建的网络辟谣小队,像网络世界的“啄木鸟”,用事实击碎谣言。这些生动的实践证明:每一个普通网民,都能成为网络文明的播种者。
在这场全民行动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责任人”。或许只是随手转发一条乡村教师坚守大山的报道,就能让更多人关注教育公平;或许仅是在评论区反驳一句地域歧视的言论,就能守护网络世界的包容与善意;又或许主动举报一个低俗广告,就能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清朗空间。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构筑网络文明大厦的一砖一瓦。
而作为网络生态的“守门人”,各大平台更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让优质内容不再“沉底”;完善审核规则,不让谣言和低俗信息有机可乘;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创作者生产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只有平台与网民形成合力,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实现天朗气清。
网络文明建设没有终点,它需要我们以“追光者”的姿态持续前行。从今天起,让我们少一些无端的谩骂与指责,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与共情;少一些盲目跟风的转发,多一些对信息的核实与甄别。当每一个人都愿意成为网络文明的“微光”,当每一束光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汇聚,我们终将在数字世界里,共同搭建起一座充满温暖、善意与希望的精神家园。(汪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