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寺沟镇猫尾草喜获丰收。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董军军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时下,走进岷县寺沟镇万亩猫尾草种植基地,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在眼前展开:层层叠叠的草浪在山风中翻涌,仿佛绿色的海洋;清新的草香裹挟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与收割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这翻涌的草浪,承载着岷县猫尾草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1941年,原岷山军马场便从美国引进栽培,历经80余年的精心种植与繁育,猫尾草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优势品种。1990年,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正式定名为“岷山猫尾草”。
近年来,岷县将猫尾草产业作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精心培育,大力推进“草业强县”发展战略,将推动草产业发展视为促进乡村振兴、助农稳定增收的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
随着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健全,当地依托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在政策支持、种植加工、拓展销路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岷县寺沟镇农户收割猫尾草。
如今,这份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全县猫尾草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产干草6万吨,产值约8亿元,市场份额更是占据全国猫尾草领域的80%以上。目前,全县已建成种植加工生产基地5处,拥有种植户1.9万户,培育牧草种植加工企业(合作社)140个,注册自主品牌商标29个,线上销售猫尾草的电商也达到60家,岷县已然成为全国最大的猫尾草种植加工基地。
在这片广袤的基地中,寺沟镇的表现尤为亮眼。这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气候,恰好是孕育猫尾草特色产业资源的理想温床。
近年来,寺沟镇党委、政府敏锐捕捉到这一优势,通过区域布局、重点扶持、集中连片开发,初步形成了以立珠村、立林村为主的猫尾草核心示范生产基地,区域性优势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猫尾草收割忙。
寺沟镇紧盯群众增收致富这一核心目标,采取政策拉动、项目带动、户企互动等实实在在的举措,持续实施猫尾草种植加工项目,不断优化牧草种植结构,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并积极拓宽网上销售渠道,有力地促进了猫尾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得益于此,寺沟镇的猫尾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全镇猫尾草种植面积达3.6万亩,年产鲜草4.5万吨(干草2.16万吨),带动了4280户牧草种植加工农户。同时,培育了猫尾草生产加工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104家、家庭农场115家,全产业链产值更是达到了2.88亿元,户均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
在这里,猫尾草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更像是希望的种子,扎根在每一寸土地上,生长在每一位农民的心中,正以其独特的绿色力量,书写着岷县农业发展的新篇章,奏响着乡村振兴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