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纷纷崛起称霸,作为维护周王朝统治秩序的上层建筑周礼遭到挑战,我国古代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直接导致了周礼的衰微和“礼崩乐坏”。人们的思想挣脱周礼宗法等级观念的束缚,代表各个阶层、阶级诉求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对这种社会大变动表明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于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我国思想文化史进入思想大碰撞大繁荣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璀璨的思想天空中,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绝对算得上一颗耀眼的星辰。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的名家以逻辑思维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善于论辩而著称。邓析是名家的先驱,与惠施、公孙龙齐名,号称诡辩第一人。
邓析思想敏锐、知识渊博、能言善辩,是春秋末期“辩者”之泰斗,辩术高超,借用现在一个流行词,堪称全国第一名嘴。邓析名嘴一开,词锋所指,所向披靡。
那么邓析的辩术有什么秘诀呢?
一是“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即善于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件事,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吕氏春秋•离谓》记载了邓析“两可说”辩术的一个经典案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新郑境内的洧水发大水,淹死了一个郑国富人,尸体被一个人打捞上来。富人的家属想赎回尸体埋葬,可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很高。富人家人就找邓析想办法,邓析说:安心等着,对方只能卖给你,因为除了你,再没有人会向他买。过几天那人自然会降价的!富人家人听了邓析的话,就耐心等着。
富人家不来买尸体,捞到尸体的人就犯愁了,就来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要急,对方只能在你这里买到那具尸体,你一文钱也不要少!捞到尸体的人一听,心里也踏实了。
这个案例展示了邓析无与伦比的思辨能力。同一件事,邓析却推出了两个截然相反但却都言之有理的结论。这种看似厉害的辩术的秘诀,其实就是换位思考法。
二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即辩证思维的萌芽。
名嘴邓析的高超辩术最为人诟病的除了“好治怪说、玩琦辞”,就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了,时人以为混淆是非、愚弄百姓而冠之以诡辩术。
但仔细分析,邓析这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辩术,看似“是非无度”,却蕴含着辩证思维的科学元素,恰恰是邓析思想中最可宝贵的。
我们知道,辩证思维是以发展变化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它与“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逻辑思维相对立。以辩证思维观察事物,同一时间里事物可以存在“亦此亦彼”“亦真亦假”的情形。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就是河水是流动的,虽然河还是那条河,水却不是原来的水。
辩证思维是认为世间万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种世界观。所以辩证思维模式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常以全面的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不是以片面的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辩术,其实是以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在他眼中,是非对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为非、非可以为是,是与非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是非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正因为邓析娴熟运用辩证思维模式,所以他总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因此邓析的辩术就给人一种“好治怪说、玩琦辞”的怪诞感觉,但却总能“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怪而有理,令人信服。